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誤區 >> 骨質疏松有什麼治療誤區

骨質疏松有什麼治療誤區

   很多人都以為骨質疏松只要單純的補鈣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適當的運動與合理的飲食是治療骨質疏松的根本,治療骨質疏松不能靠單單的補鈣。

  有研究發現,經常參加運動的老人,他們的平衡能力特別好,體內骨密度要比不愛運動的同年紀老人的骨密度高;並且他們不容易跌跤,這就有可能有效地預防骨折的發生。     骨質疏松症並不可怕,只要我們醫生和病人一起配合好,一定能解除你的煩惱和痛苦。     治療骨質疏松三大誤區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症的風險逐漸增加,由於骨質疏松症會帶來疼痛,並容易引發骨質疏松性骨折,使得老人們對骨質疏松心存恐懼,再加上廣告上對補鈣作用的誇大宣傳,使許多老年人開始盲目補鈣。其實,老年人補鈣過量,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在認識上存在著三個誤區。     誤區一:補鈣能治好:許多老年人錯誤地認為,人老了,骨頭脆了,所以要吃鈣片來防治骨質疏松。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骨質疏松症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是人體衰老的表現。女性在絕經以後5~10年,男性在65~70歲一般都會出現骨質疏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般在30~35歲達到一生中所獲得的最高骨量,稱為峰值骨量。此後骨質就開始丟失。由此可見,要想老來骨頭硬朗,就得在35歲之前打好基礎。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補鈣並不能逆轉骨量減少的趨勢,也不可能治愈骨質疏松。     誤區二:不辯病因:骨質疏松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原發性的骨質疏松和繼發性的骨質疏松。針對不同類型的骨質疏松,治療手段也不一樣,千萬不能不加區分,一律補鈣,否則會出現並發症。繼發性的骨質疏松,如鈣營養不良等引起的骨質疏松,補充鈣劑就非常有效;而對於原發性的骨質疏松就不能依靠補鈣來治療。絕大多數老年人發生的骨質疏松屬於原發性骨質疏松,這類老年人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盲目補鈣沒什麼作用。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什麼有效手段能治愈骨質疏松,能做到的只是預防和減緩。像某些廣告上宣傳的那樣,吃了某種補鈣制劑,就能治愈骨質疏松,這是沒有道理的。     誤區三:補鈣越多越好:許多老人誤認為,鈣補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實不是這樣。通常,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攝800毫克的鈣。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鈣含量過高。可導致高鈣血症,並會引起並發症,如腎結石、血管鈣化等,危害老人健康。 骨質疏松有什麼治療誤區     骨質疏松與骨質增生的區別     骨質疏松與骨質增生是中老人的骨與關節衰老的一種表現,但骨質增生決非由骨質疏松所致。而是由於人體的骨與關節特別是負重大、活動多的膝和脊柱等部位,經過常年累月的磨損,關節軟骨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變得粗糙,同時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肌腱也因勞損而出血。機體對這種慢性磨損要進行修復,其修復的方式就是增生即骨刺。     骨質疏松的本質是指骨量減少而言。它是由於遺傳、激素和營養等因素相互影響下的復雜結果。鈣和維生素D缺乏、甲狀腺功能亢進、不適當地服用糖皮質激素、吸煙、酗酒以及長期臥床等都可引起骨質疏松。所以說,骨質疏松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由幾種不同原因造成的。比如性激素是人體骨的合成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女性在絕經以後,由於女性激素分泌減少了或停止,則嚴重地影響了骨的合成。實際人類骨量的減少或丟失,從30─40歲就開始了,中老年人丟失的更快。     盡管骨質增生和骨質疏松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種骨質老化現象。但絕非發生於所有中老年人,而是與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歷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關。比如經常參加體力勞動、戶外活動多或以新鮮素食為主的中老年人發生骨質增生和骨質疏松就少。而經常吸煙、酗酒或長期臥床不起或較少參加戶外活動者發生率就高。 骨質疏松有什麼治療誤區     體內的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體組織,隨著生命的存在,始終進行著新陳代謝活動。而鈣和磷又是骨的主要成份。一般情況下以骨鹽的形式集中於骨骼和牙齒中,從而維持了骨和牙齒中的硬度。鈣和磷的極小一部分存在於血液和肌肉等軟組織中,其含量保持一個適當的比值,從而維持了骨的健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由於其各髒器也和骨關節一樣發生老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減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對鈣的攝取、消化和吸收受到嚴重的影響,這時骨骼中的鈣就會釋放出來,以保持鈣的正平衡狀態。因此可以這樣講,骨質疏松的實質是指骨內鈣的游離和減少。所以適量補鈣對防治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是有益的,補鈣不能治療骨質增生。     最後,小編提醒老年朋友,在平時應多注意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不要常待在家中,應該多出去運動運動,有助於增加自身的免疫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