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
腳後跟痛是病嗎?
許多老年朋友有腳後跟痛的經歷,一般來說出現這種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按摩後會逐漸緩解,但如果反復發作,則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造成該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傷或退行性變後出現足跟脂肪墊萎縮、骨刺等。
由於跟痛症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視,有些老年人認為這是人體逐漸衰老的一種副產品,因此無須治療,其實並非如此。對於跟痛症的人來說,一般休息、理療、封閉、消炎鎮痛藥等均有助於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學者認為:對於無外傷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質疏松的警示,因為骨質疏松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現出來。
總之,避免外傷、注意勞逸結合可以減少跟痛症的發病幾率。預防骨質疏松也有利於跟痛症的預防和緩解。老年人一旦出現腳後跟痛應到醫院檢查、咨詢。
腳後跟痛者當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來時腳後跟痛,站久了走起來腳後跟痛,沒有拉傷也沒有扭傷,沒有腫也沒有破,為何腳後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婦女在骨科門診中或疼痛科門診中常常會這樣描述自己的困擾?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現了骨質增生,其余一切正常。其實,這是一種病症。學名叫"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多種足跟部疼痛綜合症,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目前認為有跖腱膜炎、脂肪墊勞損、神經卡壓等均可造成足跟痛,其中跟骨結節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症,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附著處的慢性炎症。
跟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部分,人體在站立時有50%以上的體重是由跟骨與距骨來承擔的,中老年人,由於跟骨後內側的骨質增生、跟骨脂肪墊的萎縮、跖腱膜的彈性減弱,加上骨質疏松,當長時間站立、行走時易誘發此病。跟痛症主要為足跟底部鈍痛且持續,跟腱附著處也可腫脹、壓痛。
腳後跟疼咋回事
李女士:我今年51歲,最近兩年開始腳後跟疼痛,有硬塊,壓痛,嚴重時腳後跟不能著地,還有大腳趾發麻。我是個糖尿病病人,我想問問我這症狀是怎麼回事,是否跟糖尿病有關。
張慧玲答:腳後跟疼考慮兩種可能:如果是隱隱的疼,而且是累了之後疼痛加重,有可能是腎虛,可以考慮吃些補腎強筋骨的藥;如果是尖疼,疼痛比較劇烈,則有可能是增生,治療上可以做個小手術,也可以吃治療骨質增生的中成藥,疼痛難忍的話可以加服止疼藥。大腳趾發麻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並發症,如果不放心,可以去相關科室做個檢查。
韌帶發炎
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鞋子
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請愛惜自己的身體,預防跟痛症的發生——
1、每日用溫水洗腳,保持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炎症。
2、防寒保暖。冬季要特別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3、鞋的大小要合適,質地柔軟、寬松,能讓所有腳趾平放和略為活動。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外硬裡軟,尤其鞋跟裡面要有彈性,鞋內最好墊有薄的鞋墊,這樣能將自身的體重平均分配,鞋底過薄過軟還容易損傷足部。
4、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時要有科學的步態及姿勢,避免足部持續負重,防止足部過度疲勞。
5、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散步、游泳、打太極拳等,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使骨的韌性增加,骨質增長。行動不方便者,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縮鍛煉,以增強足底肌的肌力,減緩韌帶蛻變松弛的進展。
6、高鈣飲食,如蝦米皮、海帶、紫菜、酥魚、海藻、芝麻醬等,含鈣豐富的動物骨頭湯,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多喝牛奶、豆漿。100克豆腐渣中含鈣100毫克,幾乎與牛奶的含鈣量相等,是最價廉、最易得的補鈣佳品。
7、體重不要超重,以減輕足部的壓力。
請愛惜自己的身體,及時治療跟痛症——
跟痛症看似小問題,但是一旦發作起來,疼痛還是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如何面對跟痛症呢?一般情況下,醫生建議采取保守治療,如果保守治療無效,疼痛繼續惡化時才考慮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跟痛症發作時,可應用消炎止痛藥物、理療、局部封閉等手段來緩解疼痛。還可以應用特殊的足跟支具,通過減輕跖腱膜的張力來止痛。
手術治療:進行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切除增生骨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