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最常見的兩種。據了解,目前全世界骨關節炎患者有3.6億人之多。女性發病多從40歲開始,男性則從50歲開始;55~60歲階段,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急劇增高;70歲老人的骨關節發病率達80%~90%,遠超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寒露時節,如何護好骨關節安度“多事之秋”呢?記者專門走訪了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骨傷科,聽聽專家如何支招。
骨關節炎低齡化,運動損傷、肥胖易引起
【臨床故事】37歲的小洪是名職場精英,體型較胖的她在工作中風風火火。近半年來,她上下樓梯時常“打軟腿”,休息一夜後能夠緩解,但走路多或運動劇烈時又會發生,來醫院後被診斷為髌骨軟化症,即早期關節炎。
【專家提示】“以前骨關節炎常見於中老年人,主要因關節退行性病變引起。近些年,骨關節炎出現低齡化趨勢,且主要見於運動損傷、肥胖者。”劉定安介紹,人體的關節表面都有一層薄薄的軟骨,可起到潤滑、緩沖沖擊、減緩摩擦的作用。若過度運動或外來損傷導致這層軟骨磨損或破壞,關節表面不再光滑,一旦活動起來,將導致兩個關節頭之間產生摩擦,疼痛和炎症隨之而來,久之就形成了關節炎。
肥胖人群關節負擔重,這是導致骨關節病變的要因。另外,關節炎有遺傳傾向,且可能與生活、飲食習慣有關。舞蹈演員、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關節磨損嚴重,患關節炎的風險更大。重體力勞動者、職業運動員的關節軟骨長期受高強度的應力磨損,也易患病。
劉定安表示,關節炎初期,患病關節僅表現為酸脹或輕度疼痛,遇天氣變化或勞累後,症狀可加重,休息後減輕,易被患者忽視而延誤就診。任其發展,患者在上下樓梯或下蹲時疼痛會加劇。久之,可能出現局部關節腫脹、畸形、疼痛加重,活動能力逐步受限。大多數關節炎雖不致命,但持久的疼痛和嚴重的功能障礙,將大大降低生活質量。
跳廣場舞過度,當心患上膝骨關節炎
【臨床故事】59歲的劉阿姨自退休後,每天晚上都會去跳廣場舞。可近段時間,她的膝關節出了問題,經常腫脹、麻木甚至疼痛,有時連上下樓都困難。她上醫院檢查,被告知患了膝骨關節炎。醫生考慮是因關節退行性病變以及膝蓋長期磨損導致的慢性勞損。
【專家提示】“關節炎病人在門診並不少見,每天接診七八十個,年齡45歲以上多見。”魏利成介紹,骨關節炎可發生於全身各個關節,但更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髋關節。女性較男性發病率更高,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隨著更年期的到來,體內的鈣質流失,引起骨質疏松,耐受性降低,從而增加患骨關節炎的可能性。
“預防骨關節炎,關鍵在於合理運動。”劉定安提醒,運動方式應健康,要循序漸進,盡量減少關節的大幅度活動,尤其不宜負重跑步、登山、爬樓梯、長時間下蹲,以免增加膝關節磨損。可進行如散步、打太極拳、做醫療體操等舒緩的運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可避免膝關節損傷。
此外,注意營養,控制體重,少吃肉類,多吃蔬果及含鈣豐富的食物,多曬太陽,每天喝牛奶,可防止骨質疏松症的發生。潮濕、受涼、受寒,是膝骨關節炎的發病誘因,當下時節應注意保暖,保護雙足,女性應避免長期穿高跟鞋。
外傷後應及時就醫,防創傷性關節炎
【臨床故事】建築工人曠先生,多年前曾踝關節扭傷,因疏忽沒有進行任何處理,導致踝關節一直疼痛,嚴重影響勞動能力。近期他來就診,被診斷為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接受了踝關節鏡手術,又經康復訓練,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專家提示】魏利成介紹,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治療越早,越能控制、延緩病變的進程。
對於症狀輕微的骨關節炎患者,要減少患病關節的過度活動、減輕體重、注意保暖、使用手杖。對於症狀較重的患者,可進行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功能障礙明顯、畸形嚴重者,可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關節鏡是一種較好的微創手術治療方式,適用於關節炎中等程度、關節軟骨破壞較輕或合並半月板損傷等情況。關節置換是外科手術治療中的最後一步,但療效非常顯著。部分病情嚴重、經過各種治療沒有效果的人可選擇進行置換手術,術後能有效解決疼痛及活動能力問題,還可矯正畸形,提高生活質量。對於臨床上患有雙膝骨性關節炎或雙髋疾病者,考慮到手術創傷較大、術後康復活動不便等原因,一般不建議雙側同時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