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鈣廣告滿天飛,烏龜住新房——“蓋中蓋”,烏龜又住新房——“新蓋中蓋”,還有什麼“藍瓶的鈣”,這些廣告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吧?到底這些廣告中牛逼哄哄的鈣,我們買的值不值?
我們先來看看以“藍瓶鈣”廣告而聞名的三精制藥,有這樣一則新聞,2014年5月《北京青年報》報道三精制藥廣告費4億,利潤僅僅600萬(納尼,我們的藥費都喂給了央媽?)。可見,這個三精多麼不靠譜,賣的藍瓶鈣到底是個啥?我大眼一掃,看到成分上寫的是“葡萄糖酸鈣”(臥槽,竟然是鈣制劑裡吸收率幾乎倒數第一的東東)。偶滴神,葡萄糖酸鈣被捧成這樣也算是忽悠成精了,應該和本山大叔的“蟻力神”有一拼。
為了能讓大家吃上“放心鈣”,我決定在這裡科普科普。
其實在說這個鈣之前,我們得先說說別的東西,那就是補鈣好伴侶——維生素D,沒有它的存在和作用,我們吃的鈣在腸道裡基本上就直奔肛門而去,為啥,沒它鈣不吸收,從糞便跑掉了。人類鈣的吸收在小腸,維生素D的作用部位也在小腸,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
所以說,談到鈣的吸收問題,會有兩個要點,一個是鈣本身的吸收率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看維生素D量和活性夠不夠。
先說維生素D的量的問題吧,不同的年齡階對維生素D的需求不同,在嬰幼兒階段大概每天需要攝入400IU,長大了以後在50歲之前大概每天需要200IU,在50到70歲之間,大概需要400IU,到了70歲以上則增加到600IU。在嬰幼兒期,因為維生素D全靠外界補充,加之骨骼生長速度特別快,因此需求量較大。而進入老年以後,老年人腸道裡維生素D受體減少,腸道吸收維生素D能力下降,因此也需要更多的維生素D攝入才能保證吸收的量足夠。
維生素D本身對鈣的利用活性有限,主要是其代謝的產物骨化三醇起到最核心的作用。維生素D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比較復雜,首先需要紫外線的幫助(也就是多曬太陽),其次在體內要經過肝髒、腎髒的轉化才成為具備生物活性的東西。所以說,肝髒腎髒不好的人,維生素D的轉化率會降低,骨質疏松風險會加大。
維生素D從哪裡補充呢?日常生活裡,深海魚類、牛奶、雞蛋、蘑菇等都含有維生素D,當然含量最高的就是魚肝油了。但是光吃不行,還要記得曬太陽,不然維生素D沒辦法變成活性的物質。如果醫生開具的是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就不要曬太陽了,因為它已經是轉化過的物質了。
維生素D的事情我們說完了,下面就進入到鈣吸收率的問題,來了解一下什麼樣的鈣吸收的最好,也就是看看不同的鈣吸收率到底有什麼不同。
電視廣告給我們帶來的健康誤區特別多,比如說這個高鈣片的問題(保健品廠為了賣商品還真是忽悠人不遺余力,當然是國內的藥廠),是不是鈣濃度越高吸收的越多?當然不是,不然大家直接啃石頭算了。
看了這張圖表,大家心裡應該有數了吧?蓋中蓋、藍瓶鈣之所以坑爹,就是因為其所選用的原料是所有鈣裡吸收率最低的,吃到肚子裡以後大部分都被拉掉了,但是為什麼又賣那麼火呢,相對於醫學上最常用的碳酸鈣,它對胃的刺激性小一點。因此,
除了鈣劑的含量以外(單片藥物中或者同等質量食物中鈣的含量),鈣的吸收率是我們在選擇補鈣品方面非常重要的指標。同樣質量的東西,選擇乳鈣和選擇葡萄糖酸鈣,需要進食的實體質量相差很多。簡單打個比方,把乳鈣溶液和葡萄糖酸鈣溶液放在一起比較,要達到同等的吸收量,喝一杯乳鈣水即可,而葡萄糖酸鈣水至少需要喝五杯(如果不想被撐死,就自己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