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症的研究,過去幾十年主要集中在女性絕經後骨質疏松症。但是,男性骨質疏松症同女性一樣,都具很高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髋部骨折約1/3發生於男性。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髋部骨折發生的性別比為1:1,椎體骨折患病率男女性接近,骨折傷殘率和死亡率男性明顯高於女性,因此,男性骨質疏松症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男性骨質疏松症與女性骨質疏松症有很多相同之處,如兩性均隨年齡增加而伴隨著骨量丟失(與年齡相關的骨丟失),稱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症(Ⅱ型)。雖然骨量減少是引起男性骨脆性和骨折發生的關鍵因素,但是男性在骨生長發育的調控,骨量峰的形成、骨量丟失以及骨折的發生等許多方面顯示了明顯的與女性不同的性別差異。
一、發病率
最近美國的一個大樣本人群股骨近端骨密度調查結果顯示,大於50歲男性,3%~6%有骨質疏松(骨密度低於峰值BMD2.5個標准差),28%~47%骨量減少(BMD比峰值減少1~2.5個標准差)。而年齡在50歲以上的絕經後婦女,骨質疏松症的患病率約為20%,骨量減少的患病率為34%~50%。根據骨密度峰值減少2個標准差的診斷標准,國內有人報導,男性(﹥50歲)骨質疏松的患病率為20%~30%,女性(﹥50歲)為30%~40%。因此,骨質疏松的患病率女性高於男性,但骨量減少的患病率是男性高於女性。
二、髋部骨折
骨質疏松症的災難性後果是骨折,而所有骨折中,以髋部骨折最為嚴重。
有資料表明,1990年全世界約有166萬髋部骨折患者,其中1/3發生於男性;預計到2050年髋部骨折患者將近626萬,其中男性約為179萬(如圖所示),此時約有70%的髋部骨折將發生在亞洲、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與歐美白人相比,亞洲人髋部骨折的發病率具有兩個流行病學的不同點:
(1)發病率低。長期的研究表明中國人髋部骨折的發病率較白人低13%~30%。最近的研究顯示,北京地區髋部骨折的發病率為世界上最低點,每10萬人群發病率男性為87例,女性為97例;而白種人男性約為174~551例,女性為510~1293例。
(2)骨折發病率,白種人女性高於男性,性別比為2~3:1;而亞洲人男女發病率比較接近,性別比為1:國內近年報告,80歲以前各年齡段骨折發病率男女接近,但80歲以後男性高於女性(如圖所示)。當然,這一結果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三、椎骨骨折
由於椎體骨折的發生時間難以確定,一般均采用患病率而不是發病率指標。最近幾年的研究顯示,椎體骨折在男性也有很高的患病率,在50歲以上的男性中,患病率為10%~50%。這些研究的代表資料如:Davies等對529例男性和899例女性調查顯示,50~59歲椎體骨折的患病率男性為29%,女性為10%;隨年齡增加,在80歲組男性為39%,女性為45%。澳大利亞報告的資料稱,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男性為25%,女性為20%。歐洲19個國家36個中心協作調查的結果稱,男女患病率均為12%。中國台灣研究稱,65歲以上男性椎體骨折患病率為12.5%,女性為20%;重度骨折男性為9.5%,女性為15.5%。
Cooper等對過去40年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椎體骨折患病率男性均為女性的一半(1000人中男性為0.73,女性為1.45)。
總之,上述研究資料表明,男性椎體骨折的患病率與女性比較,同樣具有很高的患病率或發病率。這與傳統觀點認為男性骨脆性較女性低,與絕經後婦女比,男性椎體骨折不常見而被忽視就大有異議了。
四、傷殘率和病死率
骨折發生後,其傷殘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萬其對於髋部骨折者,研究顯示以下幾個結果:
(1)髋部骨折發生後第一年死亡率較非骨折病人高12%~20%。
(2)男性骨折病人的傷殘率和死亡率較女性高。
(3)Cooper等的結果:髋部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男性為30%,女性為21%。而高齡老年男性死亡率更高。
(4)Poor等的結果:髋部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男性為14.4%,女性為5.4%。其中,75歲以下,男性為5.4%,女性為1.2%。大於75歲,男性為20.7%,女性為7.5%。
(5)高齡和伴有其他並發症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