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的治療切不可盲目進行,首先應當排除繼發性骨質疏松的可能,有病治病,把造成繼發性骨質疏松的生理病理以及外界因素排除,並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危險因素,如補充足量的鈣劑和維生素D,戒煙限酒,體育鍛煉等,然後通過檢測骨密度、骨轉換標志物、需要時椎體攝片等來確定患者骨質疏松的程度和情況,才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
骨質疏松的治療指征是什麼?
那麼,當患者病情發展到何種程度時,我們需要開始進行治療呢?當50歲以上的絕經後婦女和男性出現以下情況時,我們要開始治療:
1、髋部和腰椎骨折者(骨質疏松或骨量減少,藥物治療可降低二次骨折的風險);
2、BMD T≤-2.5(骨質疏松) (應用藥物治療,可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
3、BMD T值在-1.0~-2.5(骨量減少)(當FRAX軟件預測10年髋部骨折風險≥3%或10年骨質疏松相關骨折風險≥20%)。
骨質疏松的藥物分為哪幾大類?
藥物治療是骨質疏松治療的主要方式,由於骨骼處在一個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動態過程中,因此目前已上市的抗骨質疏松藥物也可以根據是抑制骨吸收還是促進骨形成分成兩大類:
抑制骨吸收
促進骨形成
雙膦酸鹽(阿侖膦酸鈉,伊班膦酸鈉,利塞膦酸鈉,唑來膦酸鈉);
雌激素類(雌激素或激素替代治療);
雌激素類似物(雷洛昔芬);
組織選擇性雌激素復合物(結合雌激素/巴多昔芬);
RANKL抑制劑(denosumab,狄諾塞麥)
降鈣素
甲狀旁腺激素(PTH1-34,特立帕肽)
骨質疏松的藥物治療效果如何?
阿侖膦酸鈉
1996年發表在The Lancet上的一篇文章顯示,使用阿侖膦酸鈉1年,股骨頸、腰椎、全髋部的骨密度都明顯升高,3年內也都持續升高,其中腰椎部升高了8%,股骨頸和全髋部升高了4%,效果都很好。對其骨折風險的研究也發現,阿侖膦酸鈉應用3年可降低腰椎和髋部骨折風險約50%。
利塞膦酸鈉
1999年發表在JAMA上的一篇文章顯示,使用利塞膦酸鈉兩年就可以明顯看到骨折風險的降低,最終結果顯示利塞膦酸鈉應用3年,可分別降低椎體和非椎體骨折41%~49%和36%。
唑來膦酸
2007年發表於NEJM的文章顯示應用唑來膦酸3年,全髋部和股骨頸骨密度增加了4%左右,而腰椎骨密度增長了7%左右,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用唑來膦酸對於降低骨折風險也越來越顯著,3年可以降低椎體骨折約50%,降低髋部骨折約41%。
降鈣素
降鈣素可降低椎體再發骨折風險約30%,但是對非椎體骨折無作用。既往研究發現鲑魚降鈣素的應用與惡性腫瘤的相關性,需重新評估降鈣素治療的時間,而目前臨床上應用降鈣素一般不超過3個月,由於其止痛作用,常用於骨痛較為劇烈病人的啟動治療。
雌激素/激素替代治療
2002年發表在JAMA上的研究發現,激素替代治療5年,可降低臨床椎體骨折和髋部骨折34%,降低其他骨質疏松性骨折23%。雌激素在絕經後婦女中應用,可預防陰道粘膜萎縮;為預防對子宮內膜的副作用,可與孕激素合用起到保護作用。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雷洛昔芬
雷洛昔芬對既往有骨折史的患者,可降低椎體骨折30%;
對既往無骨折史患者,可降低椎體骨折55%;
對非椎體骨折風險無降低;
雷洛昔芬可降低絕經後骨質疏松婦女侵襲性乳腺癌的風險;對冠心病的發病風險無降低作用。
甲狀旁腺激素:特立帕肽
2001年發表在NEJM上的研究顯示特立帕肽應用18個月,可降低骨質疏松患者椎體和非椎體骨折風險65%和53%,且20μg/天與40μg/天差異性不大,因此臨床上常用20μg/天。
RANKL單抗:Denosumab
2009年的NEJM上的一項研究顯示Denosumab應用3年,可降低椎體骨折風險68%、髋部骨折風險40%、非椎體骨折風險20%。
骨質疏松的聯合和序貫治療
骨質疏松是一種慢性病,單藥治療的運用周期和療程有限,治療效果不容易控制,因此常需要聯合用藥來提高療效或者序貫治療來避免單藥長期應用的副作用。
2009年發表在JBMR上的研究顯示特立帕肽與雷洛昔芬序貫用於絕經後骨質疏松婦女,可以持續維持患者的骨量。
但並不是所有的聯合用藥和序貫用藥都能夠有效,需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抗骨質疏松藥物並制定合適的聯合和序貫治療方案,及時啟動治療,才能最大程度上令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