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闡明當前內固定後感染細菌的種類以及在四肢、骨盆及髋臼骨折內固定後致深部感染耐藥菌出現的原因,Torbert博士等團隊通過篩選從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所在醫院的骨科手術,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相關研究發表在JOrthopTrauma雜志上。
初篩938例患者,根據切開復位內固定或髓內釘治療四肢、骨盆或髋臼骨折;手術部位感染深至皮下;內固定12個月內進行清創術;可獲得術中培養數據等標准,進行二次剔除。最終納入了211例患者,其中152例男性,59例女性,平均年齡45歲(16-95歲),含214處深部感染。
記錄每位患者的骨折部位、類型、感染時間、細菌種類以及耐藥性情況。對每一種細菌進行耐藥性分類(表1)。金葡菌的臨床相關耐藥一般指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排除凝固酶陰性金葡菌。
常見耐藥細菌有哪些?
隨著可選擇的抗生素增多,革蘭氏陰性桿菌(GNRs)耐藥菌種類也在不斷增多。對於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桿菌的定義是以下列類的抗生素中細菌敏感的種類小於三種: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碳青霉烯類。
哪些部位容易發生感染?
閉合性骨折中113例患者發生感染,開放性骨折有101例發生感染(I型4例,II型13例,和III型84例)。感染主要發生在膝關節以下部位,如胫骨骨干、胫骨遠端、胫骨近端及踝部,而上肢,諸如肱骨骨干、肱骨遠端感染情況較為少見。
開放性骨折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率為32%,閉合性骨折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率為33%,兩者相近,無統計學差異。開放性骨盆,髋臼,股骨近端骨折的GNR感染率為63%,其他種類骨折的的感染率為27%,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