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最常見的創傷之一,而創傷又是導致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生存質量。骨折後,由於治療的特殊性,患者缺乏正確的功能鍛煉和護理知識,會產生一些廢用綜合征和護理並發症,有的甚至會造成永久性殘疾,給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因此,骨折後對骨折及康復知識的了解就成為患者的迫切需要。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正常功能,但骨折在治療中常常需要較長時間固定患肢或傷部,這就使患者不得不長期臥床或使某一肢體處於失用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肢體因長期固定不動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或韌帶退變失去彈性,雖然骨折已愈合,但肢體仍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為了預防各種不良後果的發生,骨折術後的就要進行功能鍛煉,通過肌肉運動刺激運動器官的感受器,使運動反射聯系能重新牢固地樹立起來,肌肉活動還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加快、促進浮腫的消散和殘余炎症的吸收,血液循環的改善可使肌肉韌帶的狀態改善,並進一步影響它們的功能。
骨折術後的康復訓練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初期:穩定消腫最重要
通常來說,在受傷後的l~2周是康復訓練的早期,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此,這一時期的功能鍛煉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
訓練主要形式: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松,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繃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這一時期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了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
中期:主動活動防關節僵硬
當進入傷後2周即進入康復訓練的中期。這一時期,傷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骨折斷端有纖維連接,並逐漸形成骨痂,骨折處日趨穩定。
訓練主要形式:這一時期除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時,還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此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並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
傷後5~6周,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
晚期:負重練習及步態訓練
進入康復訓練的後期,已達到臨床愈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骨性骨痂已形成,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
訓練主要形式: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及步態訓練等。
特別提醒:除了康復訓練外,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含鈣高、維生素高、高蛋白的食物,促進傷口愈合以及肌肉關節功能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