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康復理療 >> 詳解髋關節脫位的閉合復位術

詳解髋關節脫位的閉合復位術

  ※髋關節後脫位較前脫位常見,多為高速高能量的暴力所致。

  ※新鮮脫位無論有無髋臼或股骨頭骨折,都應嘗試急診閉合復位。一旦失敗,則應切開復位。

  ※股骨頸骨折是閉合復位的禁忌症。

  ※脫位3周以上為陳舊性脫位。

  髋關節脫位分類及分型

  ※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的連線)前方為前脫位,較少見,在髋關節脫位中所占比例不超過10%~15%。當股骨因強力急驟外展,外旋時,大粗隆與髋臼上緣頂撞,以此為支點形成槓桿作用,迫使股骨頭穿破關節囊,由髂股韌帶與恥骨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出。或者當股骨外旋時,由體側向內下方直接作用於大腿近端,亦可發生前脫位。

  ※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後方為後脫位,較常見。若髋關節處於屈曲、內收位時,股骨頭的上外側已超越髋臼後緣,如有強大的暴力撞擊膝前方,便可使股骨頭穿破關節囊後壁形成脫位。股骨頭後脫位時,多由髂股韌帶與恥骨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出,後關機囊撕裂。

  髋關節後脫位分型

  ※髋關節中心脫位伴有髋臼骨折,來自側方的暴力,直接打擊作股骨粗隆區,可以使股骨頭水平狀移動,穿過髋臼內側壁而進入骨盆腔,如果受傷時下肢處度內收位,則股骨頭向後方移動,產生髋臼後部骨折,如下肢處於輕度外展與外旋則股骨頭向上方移動,產生髋臼爆裂型繁碎性骨折,此時髋臼的各個區域都有毀損。

  髋關節脫位的典型表現

  髋關節後脫位的典型表現:

  (1)有明顯外傷史,通常暴力很大。

  (2)有明顯的疼痛,髋關節不能活動。

  (3)患肢縮短,髋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4)可以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

  (5)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大都為挫傷,2~3個月後會自行恢復。神經損傷原因為股骨頭壓迫,持續受壓使神經出現不可逆病理變化。

  髋關節前脫位的典型表現:髋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髋關節中心脫位的典型表現:患肢縮短情況由股骨頭內陷的程度決定;由於後腹膜間隙內出血甚多,可以出現失血性休克。

  髋關節前脫位閉合復位術

  對新鮮髋關節前脫位,以手法復位為主。復位要迅速及時,注意防止休克的發生。切開復位僅在手法復位失敗或已形成陳舊性髋關節前脫位時才采用。

  (1)埃狄斯(Addis)法:麻醉方法與髋關節後脫位相同。患者仰臥,助手在二髂前上棘向下壓迫,握患肢屈曲髋部和膝部到90°,內旋患肢在中立位,向上作持續牽引,輕柔的搖擺運動和內旋,將股骨頭滑入髋臼內。當維持向上牽引的同時,伸展放平大腿使成伸直位,則復位完成。

  (2)推拉法:麻醉同前。患者仰臥,一助手把住骨盆,另一助手握住小腿,屈膝約90°,徐徐增加患肢外展和外旋,同時用力向下方牽引。術者站於對側或兩胯之間,用手掌向髋臼方向推送股骨頭,同時在牽引下內收患肢,當感到股骨頭納入髋臼的彈響時,即已復位,放松牽引後畸形消失。

  (3)回旋法[(反伯格洛夫(Bigelow)氏法]:麻醉與前相同。其操作步驟和後脫位復位相反。①外展外旋;②再度屈髋屈膝;③內收;④內旋伸直下肢。

  術後處理:術後處理大致與後脫位的處理相同,但在用石膏褲、髋夾板或皮膚牽引固定時,必須避免患肢外展。

  髋關節後脫位的閉合復位術

  單純性髋關節後脫位應爭取早日手法復位,經過時間越久復位越加困難。采用全身麻醉或腰椎麻醉,病人仰臥地面的墊子上。復位手法有以下幾種:

  (1)Allis手法復位

詳解髋關節脫位的閉合復位術

  患者仰臥,一助手用雙手按住其髂嵴以固定骨盆。術者面對病人站立,先使髋關節及膝關節各屈曲至90度,然後以雙手握住病人的腘窩作持續的牽引,待肌松弛後,略作外旋,便可以使股骨頭還納至髋臼內。當感到明顯的彈跳與響聲,提示復位成功,然後伸直外展患肢。

  (2)Bigelow手法復位

  在腰麻下,病員仰臥,助手固定骨盆,髋、膝屈曲至90度,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腘窩處向上牽引,開始先使髋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使股骨頭離開髂骨),然後一面持續牽引,一面將關節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頭滑入髋臼而復位(助手可協助將股骨頭推入髋臼)。因為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呈“?”形,似一問號,故稱“問號法”復位,左側後脫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如一個正“問號”,反之,右側後脫位為一反“問號”。

  此方法需十分穩妥,不可猛力,其槓桿作用有發生股骨頸骨折的可能。

  (3)膝牽引法

  患者臥於墊子上,骨盆由助手穩住,患肢膝髋各屈曲90°用一寬布帶結成一圈,套在患肢腘窩下,術者一膝跪於患側地面,另一腳立於地面,膝關節屈曲成直角置於患肢腘窩下(右髋關節脫位時術者用右膝,左髋關節脫位時,術者用左膝)將布帶圈扭轉成8字形。術者彎腰,然後將8字形上圈套於術者頸部。術者以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之上前方(右髋關節脫位時術者用右手,左髋關節脫位時術者用左手)另一手扶住患肢之膝部。然後術者伸直軀干和頸部,使布帶圈向上牽引患肢,同時以緊握踝部的手向下施加壓力,牽引力應緩慢而有力,不可使用沖擊性力量。牽引時將患肢膝部作不同方向旋轉可幫助復位。此時可聽到響聲復位即已成功,髋部畸形消失,並可作全面的被動運動。

  (4)Stimson重力復位法

  病人俯臥於桌上,患肢下垂於桌邊外,操作者握住小腿使髋膝關節屈曲90°,一助手固定骨盆,屈曲的膝關節遠端,小腿後面施以縱向向下牽引,輕柔的內外旋股骨協助復位。

  (5)拔伸足蹬法

  拔伸足蹬法:術者兩手握住患肢踝部,將一足外緣蹬於傷側坐骨結節及腹股溝內側(右髋用右足),手拉足蹬,身體後仰,協同用力,兩手可略將傷肢旋轉,即可復位

  手法治療後的處理

  復位後拍X線片證實。復位患肢進行皮膚牽引或石膏固定。髋關節放置在功能位上外展30°屈曲15°,固定時間3~5周。並鼓勵病人進行功能鍛煉。足趾踝關節活動,股四頭肌收縮防止肌萎縮。待固定、牽引去除後逐步下地持拐行走,練習膝髋屈曲幅度直至恢復正常。

  凡手法未能復位者,應早期施行手術切開復位,手術以後切口(kocher-langebeck)為宜。術中從最初的筋膜切開直至顯露出坐骨神經,均需注意防止損傷坐骨神經。術中遵循保護股骨頭殘留血液供應。清除血腫,撕裂的盂唇及軟骨碎片,顯露髋臼。最後術者用手指保護坐骨神經,用另一手引導股骨頭還納髋臼內,同時,助手在屈髋屈膝90°位做縱向牽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