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是支撐人體的支架,是人體活動的基本支撐結構,一旦發生骨折,首先影響的就是活動能力。對於老年人來講,活動能力是保證晚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不慎骨折的老年人,盡量恢復活動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活動能力恢復的最佳階段就是在骨折恢復期(即骨折的康復後期,指已經臨床愈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支架後的時期)。此期骨性骨痂已形成,並在X線上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在此時期,要重點恢復骨折的受累關節的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並在此基礎上恢復活動能力。
1.關節。對不同的關節,主動鍛煉的活動范圍有所不同,髋關節除練伸、屈以外,還要練外展、內收與內外旋轉,直到能盤腿坐為止;而膝關節主要練習伸、屈運動;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更大,鍛煉以外展、上舉為主;肘關節的鍛煉以伸屈為重點;前臂的鍛煉以旋轉為主。運動時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幅度應逐漸增大。每一動作重復5—15遍,每日練習3—5次。
2.僵硬肢體。對剛去除外固定的患者可先采取有助力的運動,如用健肢幫助患肢運動,以後隨著關節活動范圍的增加而減少助力。對變得僵硬的肢體,可采取被動運動,但運動方向與范圍應符合解剖功能(可向醫生咨詢),動作應平穩、緩和,不要引起明顯疼痛及肌肉痙攣,不可使用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損傷與骨化性肌炎。 3.肌力。肌力也就是肌肉的力量。在肌力的恢復上,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逐步增強肌肉的活動量,引起肌肉的適當疲勞。在功能鍛煉時,只要感到略微疲勞即可,並且要逐漸加量,以運動結束後疲勞很快消退為宜。包括舉物、下蹲、上下樓梯、起立、拾物、穿脫衣服、進食等,以便盡早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及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