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康復理療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早期康復計劃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早期康復計劃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要佩戴可拆卸支具或鉸鏈式支具4~6周,除膝關節康復訓練外,相鄰關節的主動活動可以盡早開始。康復鍛煉中會存在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可減弱或消失,則一般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可以繼續堅持康復鍛煉。肌肉力量練習應當貫穿康復計劃的始終。每次應練習至肌肉有酸脹疲勞感為宜,充分休息後再進行下一組。肌肉力量的提高是恢復關節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應當堅持鍛煉。膝關節的腫脹會伴隨著整個練習過程,直至膝關節屈伸活動角度及肌肉力量基本恢復正常時,膝關節腫脹才會逐漸消退。如果出現膝關節腫脹突然加重,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必要時應及時回醫院復查。功能鍛煉後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鐘。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以繼續冰敷,每日2~3次。

  第一階段:術後1周內

  支具要求:膝關節支具鎖定在0度伸直位。可以扶雙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

  功能鍛煉:

  1.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踝泵):踝關節用力、緩慢、全范圍的跖屈、背伸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對防止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每日2小時1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

  2.直腿抬高訓練:伸膝後保持膝關節伸直,抬高至足跟離開床面10~15厘米處,保持30~60秒/次。每天鍛煉3組,每組20~30次。

  3.膝關節活動度鍛煉:要求患側膝關節能夠被動伸直到0度,屈膝角度小於90度。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鍛煉的原則是被動的閉鏈的屈膝鍛煉。仰臥位閉鏈屈膝鍛煉:要求屈膝過程中足跟不離開床面,在床面上活動,稱為“閉鏈”。也可以采用足沿牆壁下滑鍛煉來代替;或可以坐在椅子上,健側足輔助患側進行屈膝鍛煉。可以使用CPM(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鍛煉)進行屈伸膝鍛煉。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早期康復計劃

  第二階段:術後2~3周

  1.繼續以上練習增加俯臥位屈膝練習

  2.CAM訓練

  3.終末伸膝肌肉力量練習:在膝關節接近伸直的范圍內(0~20度)進行伸膝關節力量鍛煉,每日4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組間休息2分鐘。

  4.抗阻的踝跖屈訓練:對抗外界阻力的情況下,腳尖用力向下踩。

  5.膝關節活動度的鍛練:被動屈膝0~100度,主動屈膝0~80度

  6.足沿牆面下滑訓練

  7.站立位:直腿抬高訓練,勾腿訓練

  第四周功能鍛煉

  1髌骨松動

  2被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0~105度,主動活動度:0~90度;

  3可以進行俯臥位屈膝、站立位屈膝的鍛煉

  4肌力訓練:

  1.直腿抬高:可以抗阻力,阻力由0.5磅(或250克)逐漸增加到5磅(2.5千克)

  2.髋關節內收、外展、後伸抗阻訓練:阻力由0.5磅(250克)逐漸增加到5磅(2.5千克)

  3.微蹲訓練(0~30度),每次持續30秒,每組重復20次,每日3組

  術後5~6周鍛煉方案:

  1.膝關節活動度訓練:被動膝關節活動:0~125度,主動活動度:0~105度

  2.腘繩肌抗阻力訓練:抗阻力屈膝關節

  3.負重及平衡訓練:平行槓內患肢部分負重訓練(50%~100%),重心左右、前後轉移訓練

  4.前後、側向跨步訓練

  5.單拐步行訓練功率自行車訓練15分鐘

  術後13周至14周逐步過渡到適應性及靈活性訓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