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後踝骨折塊采用經皮由前向後(AP)置入螺釘或後外側入路(PL)支撐鋼板固定。最近,O'Connor博士等對這兩種固定方式治療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支撐鋼板固定更有優勢,相關文章表發在JOrthopTrauma。
研究人員共納入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37例患者(其中21例為PL鋼板固定,16例為AP螺釘固定),通過測量關節活動度、SMFA評分、影像學檢查等對患者預後進行評估。
手術技巧
對於AP螺釘固定組,點式復位嵌固定腓骨後側和後踝,然後經皮采用1或2枚3.5mm拉力螺釘從前側向後踝擰入。PL鋼板固定組,患者采用俯臥或側位,在腓骨肌腱和拇趾長屈肌間采用後外側入路,直視下復位後踝和克氏針臨時固定,可采用小型T型鋼板或1/3管型鋼板,隨後復位腓骨。術後夾板固定2周,隨後改穿靴子2-6周,同時活動踝關節和伸展活動。6後部分負重,12周可完全負重。
最終隨訪到後外側支撐鋼板組16例患者,AP螺釘固定組11例,平均隨訪時間分別為54.9個月和32個月。兩組年齡、性別、吸煙狀況、內側或後踝的影像學表現等相似。隨著時間的推移,踝關節關節炎或活動度兩者間無顯著差異。其中關節炎發生率(Bargon2或3級)為AP螺釘組2例(20%)、PL鋼板固定組6例(37.5%),但無統計學意義。
PL鋼板固定組SMFA評分、活動改善、功能指標均優於AP螺釘組。采用後外側鋼板固定後踝較由前向後置入螺釘有著更好的臨床效果。PL鋼板固定有以下優勢,穩定性強,且更容易獲得解剖復位;對於小骨折塊復位更直接、更簡單;可直接取出關節囊內骨折碎片。同時PL鋼板固定存在一些技術上問題,鋼板若太靠近端,無法完全固定後踝;在伴有內踝骨折時,通過單一外側切口復位困難,可能需要多次復位。
對於後踝骨折涉及關節面25%–30%則考慮手術,這主要因為早期研究表明超過25%,容易引起再次移位。而生物力學表明無論骨折塊多大,只要涉及外側柱(腓骨和胫腓前韌帶)和內側柱(內踝和三角韌帶),均應考慮手術治療,以避免距骨後移位。Langenhuijsen等認為,是否考慮手術,主要看是否能夠解剖復位,而不是骨折塊大小。
踝關節後踝骨折在臨床中不少見,特別是伴有內外踝骨折的病例中,後踝骨折時有發生。後踝骨折是否需要固定臨床醫生觀點不一,目前較為接受的觀點是後踝骨折塊累及超過25%的病例需要做固定。但是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發現,後踝骨折後對下胫腓聯合穩定性的影響極大,復位固定後踝骨折塊對獲得踝關節穩定性極其重要。
精彩推薦 飲食禁忌| 骨結核患者日常的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症狀| 孩子腿疼或是髋關節一過性滑膜炎 中醫骨科| 中醫正骨手法治療鎖骨骨折愈合快 康復理療| 按摩後溪穴可以緩解頸椎病 病因| 腰椎滑脫的病因與分類 查看更多骨科資訊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