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帶固定等多種切開復位內固定方式可以很好的糾正骨折移位促進功能恢復,但是也存在感染、內固定激惹、創傷後關節炎、膝關節僵硬等風險。當內固定方式無法恢復髌骨的解剖結構時,髌骨部分切除術也可以使膝關節恢復良好功能。
為了比較髌骨部分切除手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對於髌骨骨折患者的功能影響,美國辛辛那提的NicolasS.Bonnaig進行了一項回顧性對比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JournalofOrthopaedicTrauma雜志上。
研究人員回顧性檢索2002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間的髌骨骨折或行髌骨部分切除手術患者,排除骨盆或脊柱損傷、同側或對側股骨、胫骨、踝部骨折、膝關節脫位以及合並任何影響生理或心理健康疾病的患者。
當術者認為無法獲得解剖復位時行髌骨部分切除手術,去除髌骨遠端骨塊,然後使用5號聚乙烯編制縫線將髌韌帶與骨塊近端縫合,根據術者經驗選擇是否進行髌旁鋼絲環扎縫合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組使用空心螺釘或克氏針張力帶固定,通過直視、手指觸診以及關節鏡檢查確認骨折復位和內固定的位置。
術後給與支具膝關節完全伸直位制動部分負重練習,術後10至14天傷口愈合後,由30°開始每周加大15°進行伸屈功能練習,根據影像學和臨床骨折愈合情況,在術後6至8周去除支具完全負重。
主要評估患者的平均膝關節日常生活功能KOSADLS評分、SF-36健康調查量表和簡明肌肉骨骼功能評估調查評分(SF-MFAS)。
共有52例患者隨訪超過1年並且願意參與此次研究,男性32例,女性20例,接受髌骨部分切除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的患者各26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住院時間和隨訪間隔方面並無顯著差異。髌骨部分切除手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組患者的主要受傷原因分別為交通事故撞擊和平地摔傷。
髌骨部分切除手術組最常見的骨折類型為下極骨折,占77%(20例/26例);切開復位內固定組最常見的骨折類型為橫行骨折,占65%(17例/26例)。髌骨部分切除手術組有1例I型開放性骨折和2例II型開放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組則有2例I型開放性骨折和1例II型開放性骨折。
切開復位內固定組有8例患者使用改良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剩余18例使用空心釘張力帶固定。髌骨部分切除組有10例患者需要進行髌韌帶環扎固定。
末次隨訪時94%(49例/52例)的患者獲得了影像學骨折愈合。髌骨部分切除組和切開復位內固定組分別有2例和6例患者的伸膝障礙超過5°,膝關節的平均活動角度分別為118.8°和113.7°。
在功能評分方面,兩組患者並無顯著統計學差異,在KOS-ADLS評分上分別為62.1±7.9和64.1±11,在SF-36生理評分上分別為41.1±5.2和40.8±5.4,在SF-36心理評分方面分別為51.8±4.9和47.7±5.1,在SMFA功能評分方面分別為27.7±6.7和28.6±9.1,在SMFA困擾指數方面分別為23.6±8.8和26.0±9.7。
在術後並發症方面,髌骨部分切除組和切開復位內固定組分別有6例(23%)和7例(27%)因為內固定物障礙而需要二次手術取出環扎的鋼絲或內固定物。在髌骨部分切除組出現了1例骨折不愈合,而切開復位內固定組則有2例。除此之外,切開復位內固定組還出現了1例感染性骨不連。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髌骨骨折術後普遍存在功能活動受限,無論接受髌骨部分切除術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最終的關節活動度、功能評分和並發症發生率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和髌骨部分切除術相比,切開復位內固定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臨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