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中醫骨科 >> 中醫如何解決頸椎病問題?

中醫如何解決頸椎病問題?

  頸椎病的年輕化日趨明顯,發病大軍也日益龐大,可接受正規治療的患者卻少之又少。在治療上,中醫方法傾向於被動緩解。

  中醫為何被動

  中醫治療方法大體包括中藥、推拿、按摩、理療、針灸和制動等等,這些方法適用於病情比較輕的患者,或者是重症頸椎病急性期的緩解治療,尤其是對於疼痛和眩暈具有較好的短期療效。然而由於不能提高頸椎的穩定性,如果僅僅依賴中醫方法的話病情會反復發作,遠期療效較差。所以,統統被歸結為被動治療。

  四種頸椎病用藥各不同

  根據發病原因,頸椎病可以分為4種類型。這4類頸椎病都可以通過中藥來緩解。

  神經根型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一側上肢節段的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

  >>用藥原則:以痛為主,宜祛瘀通絡,可用身痛逐瘀湯(當歸、川芎、沒藥、桃仁、羌活、紅花、五靈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龍、炙草)。以麻木為主,伴有肌肉萎縮,可常用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川芎、芍藥、桃仁、紅花、地龍、蜈蚣、全蠍)等。

  脊髓型

  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頸椎椎管狹窄,脊髓受壓和缺血,從而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

  >>用藥原則:推薦復元活血湯(大黃、柴胡、紅花、桃仁、當歸、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

  椎動脈型

  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常伴有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與頸部旋轉有關。

  >>用藥原則:宜祛瘀通絡、化濕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湯(當歸、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紅花、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甘草)。

  交感神經型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臨床上比較少見,而且常與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混雜在一起,難以鑒別。

  >>用藥原則:宜疏風解表、散寒通絡,常用桂枝加葛根湯(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葛根)或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參、板藍根、金銀花等。

中醫如何解決頸椎病問題?

  按摩推拿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

  治療作用: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

  注意事項: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症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

  拔罐

  拔罐療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藥罐的治療方法。

  治療作用:

  a、負壓作用。 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人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癬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 促使其恢復正常功能。

  b、溫熱作用。溫熱刺激能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相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

  注意事項:拔罐治療時要配合推拿,加強肩頸部的功能鍛煉。

  針灸

  治療作用: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的功能,對頸椎病的頸肩及上肢麻木、疼痛有很好的療效,但並不適合所有患者。所以,應該請醫師選擇適合的穴位施治。治療三天以上未見效者,應該更換治療方案。

  體針方法 :一般采用毫針刺法,常用穴位有風池、天柱、大椎、大杼、天宗、曲池、手三裡、外關穴等。根據病情可選用4~6個穴位,中等刺激,平補平瀉,以緩解頸肌痙攣,起到活血止痛之功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