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頸椎的曲度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結構
人體正常脊柱側面觀有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四個生理曲度,並由此來維持軀體支撐頭顱、內髒的功能。人類新生兒和所有脊椎動物一樣是沒有頸曲、腰曲的。我們在韋以宗老師帶領下研究腰曲形成機理時,發現並論證人類腰曲的形成,是自幼兒6個月坐起上半身的縱軸壓應力以及腹腔內容物通過腹內外斜肌向前下方的拉力開始出現腰曲,至一周歲左右開始站立行走,在腰大肌的作用力下逐漸加大腰曲並趨於穩定。同時,通過前後縱韌帶作用下逐漸形成了頸曲。
經發育成熟後的頸曲,是脊柱骨關節發育過程中的形態結構,決定了椎管的內徑,椎間孔的大小、方位和頸椎橫突孔之間的序列。其內涵之脊髓、脊神經及頸椎椎動脈,由此則決定其占有的空間及生物力學的關系。臨床上頸曲的改變,既是脊柱力學關系的紊亂,也因此損傷其內涵的組織損傷而產生症狀。
二、頸椎病的治療應以恢復頸曲為主要目的
在整個脊柱承載力方面,腰椎是頸椎的基礎;在運動力學方面,腰椎也是頸椎的基礎。經研究表明腰曲改變與頸曲改變呈正相關。並且腰曲改變不一定刺激脊髓神經引起症狀。而頸曲改變則首先受損於椎動脈,其次是頸神經或臂叢神經或脊髓而產生症狀。另一方面,我們在研究脊柱樞紐關節論時,發現頸椎的所有動力系統(肌肉韌帶)均起自胸廓。87%的頸曲改變合並胸椎側凸的病例,其側凸是旋轉性的。此旋轉源自腰椎的旋轉。腰椎旋轉側彎後,繼發上段胸椎反向旋轉側彎。胸椎旋轉至頸胸樞紐關節後,頸椎反向旋轉。臨床上脊椎錯位所致運動障礙,脊髓、脊神經和椎動脈之損害,主要之病理體征是椎曲改變。這一病理改變,頸椎一旦旋轉,必側彎,且椎曲也隨之改變。從而誘發頸椎綜合征的系列症狀和體征。因此,頸椎病的胸椎側凸源自腰椎的側凸。從臨床X線片觀察,頸曲改變的頸椎病,其結構力學、運動力學的病因病理基礎是腰椎。
頸曲變小甚至反弓的頸椎病,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恢復其生理曲度,往往反復發作,到晚年出現頸椎椎管狹窄症。根據我院收治的128例頸椎椎管狹窄症病例,普遍存在頸曲消失甚至反弓現象,通過了解病史發現這些病人都有多年的頸椎病診治經歷,也就是說頸椎椎管狹窄症病患者是由於頸椎病反復發作治療不當造成的。
我院5年多來治療669例頸曲變小類頸椎病,由於椎曲的恢復總有效率達到98.51%,臨床治愈率達87.52%,兩年隨訪優良率86%。
恢復頸曲是頸椎病的光明未來。治療脊椎勞損病,消除症狀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需恢復或改善頸腰椎的生理彎曲。另告誡人們頸腰病患者如能合理進行運動鍛練,既能康復又能預防。因此,頸椎病單純通過推拿、正骨或牽引治療,無論什麼高明的手法,如果不能恢復椎曲都會給患者留下後患,導致頸椎椎管狹窄症的形成。
三、避免久坐,有效保護頸曲
在韋以宗老師指導下,我們通過對青年人頸腰曲的X線照片動態實驗研究,證明坐位下整體腰椎會出現短縮,是因為坐位時髋關節屈曲,附著於股骨小轉子的腰大肌隨著髋關節的屈曲而松弛。腰椎失去了前緣的支撐力,在上半身的載荷下椎間隙壓縮,椎間隙變窄。實驗顯示,此收縮活動於上段腰椎更為明顯。而變窄的椎間隙是以前緣為主,因此幾乎所有的首試者坐位後的椎曲都較站立位變小。久坐引起頸、腰曲的變異,主要是起於所有腰椎的前緣,止於股骨小轉子的腰大肌作用力減弱或不作為。
謎團解開了,病因找到了。韋以宗老師呼吁以坐姿勞動的人,應常站起來走走,恢復腰大肌的肌張力。實際工作需要無法站立,也應常伸伸腿或盤盤腿,活動腰大肌,避免長期松弛而攣縮,導致腰曲失去回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