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中醫骨科 >> 中醫治療踝部骨折

中醫治療踝部骨折

  中醫將踝部骨折納入“傷骨”范疇。病因為外傷引起局部脈絡受損,氣血凝滯,阻塞經絡而致。

  臨床表現:踝部一側或雙側有紅腫,踝部疼痛、腫脹,皮下瘀斑,有足內翻或外翻畸形及功能障礙。

  辨證分型

  分三期。①早期:傷肢腫脹、疼痛,關節活動明顯受限。②中期:傷肢腫脹基本消退。疼痛漸緩,骨痂形成。③後期:腫脹消退,骨折已有骨痂生長,但不夠堅固,肢體功能未恢復。

  養生及治療原則:舒筋活血,整復固定,松解粘連。

中醫治療踝部骨折

  養生及保健方法

  1.藥物法①可應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當歸、桃仁、紅花、丹參。再隨證分期選用中藥,如初期疼痛劇烈者選用乳香、沒藥、五靈脂;中後期體弱血虧者選用熟地、桂圓肉、黃芪、續斷、肉苁蓉。②中成藥選用大活絡丹、小活絡丹、正清風痛片、七厘散。③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有當歸、赤芍、紅花。

  2.外治法①敷貼法:骨折早期外敷清營退腫膏,中後期外敷膜韌膏。②固定法:骨折復位後局部敷藥,用夾板將踝關節固定90度位置4—6星期,固定前夾板必須先塑形,其長度上起胫骨結節,下平足跟。為防止夾板直接壓在兩踝部骨突處,可在內外兩踝的上、下方各墊一塔形墊。內翻骨折者應固定於外翻位,外翻骨折應固定於內翻位。如有後踝骨折者還應使踝關節固定於背伸位。

  3.藥熨法粗鹽500克,炒燙後加醋適量,邊灑邊炒約2分鐘,裝布袋,熱熨患處。

  每次20—30分鐘,每日2~3次。用於骨折後期腫脹不消者。有消腫止痛的功效。

  4.針灸法①體針:取商丘、解溪、丘墟、昆侖、太溪,中等刺激,留針15-20分鐘,局部加用艾條灸或溫針灸法。用於骨折後期,局部腫脹,活動不利者。有溫經通絡,消腫之功。②耳針:取神門、腦、敏感點,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留針20—30分鐘。有安神止痛之效。

中醫治療踝部骨折

  5.推拿法骨折初期應用整骨手法,患者仰臥,屈膝90度,一助手用肘關節套住胭窩部,另一助手一手握足踝,另一手握足背。外旋型和外翻型應在外旋、外翻位牽引。外翻外旋型整復時,醫生一手掌頂住內踝上方。另一手掌置於外踝、跟骨和距骨的外側,兩手對向擠壓,同時助手將足內旋、內翻、背伸,骨折脫位可復位。骨折後期應用理順筋絡,用大拇指按壓揉昆侖、太溪、解溪、丘墟、懸鐘,以患者有較明顯酸脹感為度。每穴1~2分鐘,然後搖動踝關節,以踝關節被動背伸、跖屈活動,最後擦熱踝關節處。

  6.體育法在整復固定的當天要將患肢位置抬高,並練足趾的屈伸活動,以利消腫,腫退後及時調整夾板的松緊度,並在床上練髋、膝關節屈伸及踝關節屈伸活動。除去固定後,最初在腳底下放一圓木練來回滾動,然後再練習在平地上慢慢步行,繼則扶持練習下蹲動作,最後練踝關節內外翻直至正常生活。

  7.食療法①續斷15克,薏苡仁15克,粳米25克,洗淨,煮粥。用於腫脹疼痛甚者。②生曬參250克,黃芪250克,當歸100克,川芎100克,濃煎2次取汁,加鹿角粉50克,蛋殼粉50克,紅棗250克,桃仁250克(炒香研碎),冰糖300克,收膏貯罐中,沖服。每次l匙,每日2次。用於骨折中、後期患者,可促進骨折愈合。③蛋殼焙干,研末。每次3克,每日2次。用於骨折後各個時期,能促進骨折愈合。

  本病一般發生於外傷者,以青壯年運動員為多。在骨折復位後要注意營養,以促進骨折端的康復。在夾板固定時要注意內外踝及足跟部是否有異樣疼痛,以防褥瘡,功能鍛煉時要循序漸進,不能盲目求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