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兒骨折的原因,相信還有很多的家長不是太了解,也沒見孩子出現什麼異常,就出現了骨折,究竟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呢?下面趕緊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
病因
創傷刺激引起的疼痛
其主要特點是受傷部位疼痛明顯,局部及鄰近部位活動時疼痛加重,進行固定、限制運動後減輕。如為骨折引起的疼痛。會在實施牽引和石膏治療後很快得到緩解。盡管由於存在軟組織損傷可能還是有些疼痛,但這種疼痛多可以忍受,如此時還有不能忍受的疼痛,則應該向醫務人員及時反映。創傷刺激引起的疼痛在時間上友現為受傷初期疼痛劇烈,隨著傷恬向痊愈方向的發展,疼痛逐漸緩解。
在一般情況下,創傷後2—3天疼痛可得到緩解,5—7天後您就可以適應這種疼痛了。您如果實施工手術治療,一般術後3天疼痛也就可以緩解了。如果這時疼痛還不減輕甚至加重,可能是發生了其它的並發症,應向醫務人員報告,以便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
炎症引起的疼痛
創傷後發生感染可引起炎症反應,釋放行種炎性因子,這些炎性園子刺激機體產生瘁痛。這種疼痛要隨著感染的控制而得到控制。
急性缺血引起的疼痛
由於血管受到了腫脹肢體的壓迫或發生了動脈痙攣等而引起。主要表現為傷膠迅速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疼痛,並伴有肢體腫脹、蒼白、紫5D、麻木,被動牽拉指(趾)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而巴有傷膠木梢的皮膚溫度下降,脈搏減弱或消失。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後,疼痛可迅速緩解。
治療原則
1、復位
將移位的骨折段恢復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關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鍛煉的基礎。早期正確的復位,是骨折愈合過程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2、固定
將骨折維持在復位後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對位情況下達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關鍵。
3、 功能鍛煉
在不影響固定的情況下,盡快的恢復患肢的活動。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消除腫脹,減少肌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質疏松、關節僵硬,促進骨折愈合,是恢復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證。
治療方法
1、 保守治療:如果骨折移位不明顯,或經過手法復位後,可以通過石膏、夾板或持續牽引或等治療維持骨折端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則可以考慮保守治療;但必需考慮保守治療所致並發症的影響。如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無明顯移位,保守治療需臥床6-12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壓瘡?等並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2、 手術治療:通常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以下情況需考慮切開復位:
1) 骨折端之間有肌或肌腱等軟組織嵌入,手法復位失敗;
2) 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後對位不良,將影響關節功能者;
3) 手法復位未能達到功能復位的標准,見嚴重影響患肢功能者;
4) 骨折並發主要血管、神經損傷,修復血管、神經的同時,宜行骨折切開復位;
5) 多處骨折,為便於護理和治療,防止並發症,可選擇適當的部分行切開復位?。
常見並發症及處理
1、腫脹
外傷後局部出現腫脹,72小時後達到高峰,之後腫脹逐漸消退。出現腫脹後應抬高患肢,最好高於心髒平面,適當給予冰敷,促進腫脹消退。
2、石膏壓迫
簡單骨折行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後,由於肢體腫脹逐漸加重,會出現石膏壓迫,導致肢體末端如手指、腳趾等部位出現明顯腫脹、淤青、麻木等情況,應及時到醫療機構松開減壓,避免肢體壓迫壞死。
3、關節僵硬
患肢長時間固定,靜脈和淋巴回流不暢,關節腔中漿液纖維性滲出和纖維蛋白沉積,發生纖維粘連,並伴有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致使關節活動障礙。這是骨折和關節損傷最為常見的並發症。及時拆除固定和積極進行功能鍛煉是預防和治療關節僵硬的有效方法。
4、 肌肉萎縮
肢體一旦固定或缺乏運動就會發生肌肉萎縮,通過肌肉的主動搜索可以減輕肌肉萎縮的程度,具體方法為:如果關節可以活動,可以做肌肉的等長收縮(即肌肉用力但肢體不會產生動作)及等張收縮(肌肉用力且產生動作),如果關節被固定住,則可以進行等長收縮的鍛煉。
5、墜積性肺炎?
多發生於因骨折長期臥床不起的患者,特別是大臂粉碎性骨折年老體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思者,有時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應鼓勵思者及早下床活動。
6、褥瘡
嚴重骨折後患者長期臥床不起,身體骨突起處受壓,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易形成褥瘡。常見部位有能骨部、破部、足跟部。
7、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多見於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長時間制動,靜脈血回流緩慢,加之損傷所致血液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形成。應加強活動鍛煉,同時可應用彈力襪、足底靜脈泵等設備,預防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