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的三太原則,復位是將已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恢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包括臨床復位和解剖復位兩種,如果兩骨折端復位後對位欠佳,對線基本良好,愈合後肢體功能正常則屬於功能復位。常用的復位方法有手法復位、手術復位和持續牽引復位三種。
手法復位:適用於四肢閉合性骨折。手法復位具有損傷小、有利於骨折的愈合,且方法簡單不需要較復雜的設備,因此使用較廣泛。復位方法:先進行局部麻醉,消除患者疼痛;助手握住骨折近端,術者握遠端,進行對抗牽引,幾分鐘後肌肉疲勞而松弛即可復位。根據具體情況,可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按正、分骨、板正等手法。
手術復位:手術復位又稱切開復位,其最大的優點是能達解剖復位,缺點是增加了局部損傷,不利於骨折的愈合,有潛在感染的危險,適用於開放性骨折、關節內骨折、骨折不愈合、合並血管和神經損傷以及手法復憤失敗的骨折。
持續牽引復位:持續牽引復位既能達到復位作用,又有外固定作用。牽引有皮膚牽引和骨牽引兩種。皮膚牽引簡稱皮牽引,利用膠布粘貼於骨折遠段的皮膚上。此種牽引簡單、方便,缺點是對膠布過敏者在貼膠布處出現水瘡,因此對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骨牽引是利用鋼針貫穿於骨干內的牽引,此種牽引力大是其最大優點。缺點是要求嚴格的無菌操作,否則可致骨髓腔感染。牽引重量:上臂骨折骨牽引重量一般為體重的1/15—1/20、股骨骨折為1/7—1/10、小腿為1/10—1/15、顱骨牽引為l/6—1/10。
骨折的緊急處理方法
(1)、判斷骨折:首先要考慮傷者受傷的原因,如果是車禍傷、高處墜落傷,機器的絞傷等原因時,一般骨折的可能性很大:其次要看一下傷者的情況,如傷肢出現反常的活動,腫痛明顯,則骨折的可能性很大,如骨折端已外露,肯定已有骨折。在判斷不清是否有骨折的情況下,應按骨折來處理。
(2)、封閉傷口:對骨折伴有傷口的病人,應立即封閉傷口。最好用清潔、干淨的布片、衣物覆蓋傷口,再用布帶包扎,包扎時,不宜過緊,也不宜過松,過緊時會導致傷肢的缺血壞死。過松時起不到包扎作用,同時也起不到壓迫止血的作用。如有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將骨折端放回原處應繼續保持外露,以免引起深部感染。如將骨折端放回原處,應給予注明,並在後送時向醫生交待清楚。
(3)、止血:方法有:用手壓迫止血:如出血量較大,應以手將出血處的上端壓在鄰近的骨突或骨干上。用清潔的紗布、布片壓迫止血,再以寬的布帶纏繞固定,要適當用力但又不能過緊。不要用電線、鐵絲等直徑細的物品止血。如有止血帶,可用止血帶止血。如無止血帶可用布帶。上肢出血時,止血帶應放在上臂的中上段,不可放在下1/3或肘窩處。以防損傷神經。
下肢止血時,止血帶宜放在大腿中段不可放在大腿下1/3、膝部或腿上段。傷止血帶時,要放置襯墊。上止血帶的時間上肢不超過1小時,下肢不超過1個半小時。
(4)、臨時固定:傷肢的位置:盡可能保持傷肢於傷後位置,不要任意牽拉或搬運病人。固定器材的選擇:最好用夾板固定,如無夾板可就地取材。在山區可用木棍、樹枝,在工廠可用紙板或機器的桿柄,在戰地可用槍支。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可利用自身固定,如上肢可固定在軀體上,下肢可利用對側固定。手指可與鄰指固定。
常見不同部位骨折的臨時固定方法:
肩部骨折:可將上臂固定於胸側,前臂用頸腕帶懸吊。
上臂骨折:上臂骨折可用前後夾板固定,屈肘懸吊前臂於胸前。如無夾板,也可屈肘將上臂固定與胸部。
前臂及腕部骨折:前臂及腕部背側放一夾板。用繃帶或布帶纏繞固定,並屈肘、懸吊前臂於胸前。
髋部及大腿骨折:夾板放在上肢外傷,上自腋下,下至踝上,用繃帶纏繞固定,也可用兩側並攏中間放襯墊,用布帶捆扎固定。
小腿骨折:內外側放夾板,上端超過膝關節,下端到足跟。再纏繞固定。
軀干部骨折:傷員應平臥於硬板上,最好仰臥位,兩側放沙墊等物防止滾動。
(5)、傷員搬運:
a、現場搬運
單純的顏面骨折、上肢骨折,在做好臨時固定後可挽扶傷員離開現場。
膝關節以下的下肢骨折,可背運傷員離開現場。
頸椎骨折:一人雙手托住枕部、下颌部,維持頸部傷後位置,另兩人分別托起腰背部、臀部及下肢。
胸腰椎骨折:一人托住頭頸部,另兩人分別於同側托住胸腰段及臀部,另一人托住雙下肢,維持脊柱傷後位置。
髋部及大腿骨折:一人雙手托住腰及臀部,傷員用雙臂抱住救護者的肩背部,另一人雙手托住傷員的雙下肢。
b、途中搬運
傷員在車上宜平臥,一般情況下,禁用頭低位。以免加重腦出血、腦水腫,如遇昏迷病人,應將其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吸入氣管,發生窒息。
頭部應與車輛行進的方向相反,以免暈厥,加重病情。護送中如病人有生命危險,應一邊搶救一邊護送。
學會了這些緊急的處理方法將會在一些情況下幫我們很大的忙,可是這些方法還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因此大家還是不要亂嘗試,想做以上的緊急處理的方法,應該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這樣才能避免對骨折的人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