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通訊產業的飛速發展,手機和電腦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必需品,頸椎病便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扮演著越來越重的角色。頸椎病患者在以每年百萬計的速度增長著,也是我們康復工作者應該予以重視的,一周伊始,和小編一起走進頸椎病的世界吧!
頸椎病的定義: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病因: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並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1)椎間盤變性當椎間盤開始出現變性後,由於形態的改變而失去正常的功能,進而影響或破壞了頸椎運動節段生物力學平衡產生各相關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因此,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為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這一過程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病至關重要,也是其從頸椎間盤症進入到骨源性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學基礎。事實上,在頸椎病的早期階段,由於椎間盤的變性,不僅使失水與硬化的髓核逐漸向椎節的後方或前方位移,最後突向韌帶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壓力增高的同時引起韌帶連同骨膜與椎體周邊皮質骨間的分離,而且椎間盤變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體間關節的松動和異常活動,從而更加使韌帶與骨膜的撕裂加劇以至加速了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形成。
椎間隙後方韌帶下分離後所形成的間隙,因多同時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與出血而形成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
(3)椎體邊緣骨刺形成隨著韌帶下間隙的血腫形成,成纖維細胞即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入血腫內,漸而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隨著血腫的機化、骨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體前緣的骨贅。
(4)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頸椎的退變並不局限於椎間盤以及相鄰近的椎體邊緣和鉤椎關節,尚應包括:①小關節多在椎間盤變性後造成椎體間關節失穩和異常活動後出現變性。②黃韌帶多在前兩者退變基礎上開始退變。其早期表現為韌帶松弛,漸而增生、肥厚,並向椎管內突入。後期則可能出現鈣化或骨化。③前縱韌帶與後縱韌帶其退行性變主要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與硬化,後期則形成鈣化或骨化,並與病變椎節相一致。
(5)椎管矢狀徑及容積減小由於前述之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其中以髓核後突、後縱韌帶及黃韌帶內陷、鉤椎關節和小關節松動及增生為主,這些後天繼發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的同時,也使椎管矢狀徑減少,從而構成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時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脫出、椎節的外傷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經受累症狀。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近年來已明確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不僅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而且與頸椎病的診斷、治療、手術方法選擇以及預後判定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並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並不十分嚴重,但症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
3.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因其有別於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著直接關系,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
(1)不良的睡眠體位不良的睡眠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及在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
(2)不當的工作姿勢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大量統計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包括家務勞動者、刺繡女工、辦公室人員、打字抄寫者、儀表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等等。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正常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
4.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或作對比研究性攝片時,常發現頸椎段可有各種異常所見,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占5%。但與頸椎病患者對比,後者頸椎的畸形數約為正常人的一倍。
5.頭頸部外傷
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6.慢性感染
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
7.風寒濕因素
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回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症。
並發症
1.吞咽障礙
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或骨刺形成過速使食道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
2.視力障礙
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或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或致失明。因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3.頸心綜合征
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4.高血壓頸椎病
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5.胸部疼痛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6.下肢癱瘓
下肢麻木、疼痛、跛行,走路時如踏棉花感,或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因椎體側束受到頸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pagebreak]
臨床評定
一、常規檢查
病史:本病多發生於一些長期從事低頭伏案或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的人員,要詳細詢問發病原因,患者的職業,生活習慣與愛好,有無頸部外傷史及受涼史等。
症狀和體征:頸椎病患者多頸肩臂背疼痛,一側手麻、頭疼、頭暈、心慌、胸悶、多汗、上下肢無力、行走不變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常見的體征有:頭、頸、肩的壓痛點(枕孔、棘突、棘間、頸椎旁、岡上窩、肩胛區);肌肉緊張,活動受限;壓頂試驗、頸叢神經牽拉試驗、低頭仰頭試驗陽性、上肢腱反射亢進或減弱,病理反射陽性(Hoffmann征、Rossolimo征、Babinski征),大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上下肢肌力減弱,肌張力增高。
特征性檢查(頸椎試驗檢查)
1.壓頂試驗
病人取坐位,頭部微向一側偏斜;檢查者位於病人背後,將手按於其頭頂部向下加壓,若該側上肢發生放射性疼痛,則為本試驗陽性。陽性提示頸椎病存在。
2.臂叢牽拉試驗
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3.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頭頸前屈,做頭部左右旋轉運動,如頸椎出現疼痛為陽性。提示頸椎有退行性改變。
4.上肢後伸試驗
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5.低頭試驗
患者站立,雙足並攏,雙臂在側自然下垂,低頭看足一分鐘。如出現明顯的頭昏、頭暈、視霧、閃光、惡心、嘔吐或傾倒,即為陽性。
6,.仰頭試驗
患者站立,姿勢同仰頭試驗,頭後仰,雙眼看屋頂1分鐘,症狀及意義同低頭試驗
影像資料
1.X線片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下:
(1)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2)側位 ①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②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③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④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⑤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⑥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3)斜位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2.CT檢查
CT已用於診斷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等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像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椎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3.MRI檢查檢查
了解椎間盤突出程度,硬膜囊和脊髓受壓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的病灶,有無神經根受壓,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等。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4.其他檢查(如肌電圖運動、誘發電圖,體感誘發電圖等)
二、功能評定
運動功能評定
1.關節活動范圍評定
頸的屈曲與伸展活動度,襄枕關節占50%。旋轉度襄樞關節占50%,上頸椎的病變引起頸椎活動受限。神經根水腫或受壓時,頸部出現強迫性姿勢,影響頸椎的活動范圍。主要針對頸椎的屈曲伸展、測彎旋轉進行評定。
2.肌力評定
(1)徒手肌力評定:對易受累的肌肉進行肌力評定,並與健側對比。常評定的肌肉如下:岡上肌(外展、外旋肩關節)、三角肌(屈曲、外展、後伸、旋轉肩關節)、胸大肌(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肱二頭肌(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後)、肱三頭肌(肘關節伸展)、伸腕肌(腕關節伸展)、骨間肌(手指內收、外展)。
(2)握力評定:使用握力計進行測定,測試姿勢為上肢在體測下垂,用力握2~3次,取最大值。反映屈指肌力。正常值為體重的50%
3.疼痛評定
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其部位與病變的類型和部位有關,常用的評定方法有:
視覺模擬分法、
數字疼痛評分法、
口述分級評分法、
McGill疼痛調查表。
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評定
較嚴重的患者進行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能力和購物、上街、乘車等ADL評價。常用的有
Barthel指數評定法和FIM評定法。
社會心理學評定
通過對患者疼痛的程度、情緒反應、疼痛與情緒的關系及其生活和工作狀況等進行評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診和有無頸椎病誘發因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