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頸椎病出現的原因分析
頸椎病的發生與其生理功能及解剖特征有密切關系,頸椎活動范圍大,負擔頭頸活動的主要應力,所以容易發生退行性變,尤以第5—6和第6—7頸椎為多見。
頸椎間盤退變是頸椎病的主要病因,正常椎間盤髓核含水80%,纖維環含水65%,隨著年齡增長,含水量漸少,失去其韌性和彈性,纖維環變薄,在外力緩慢作用下即可造成椎間盤纖維環膨出、破裂或髓核突出和椎間隙狹窄。
繼之引起椎間各韌帶及小關節的關節囊松弛,椎間盤空虛,椎體間不穩。尤其當脊柱運動時,失去穩定和支持重量的作用。
椎體的異常活動常可使頸椎各關節增加創傷磨損機會,久之致局部小出血、水腫。最終導致錐體上下繞骨質增生,關節突關節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或鈣化骨化。
以上的病理變化均可造成椎間孔變小及報管狹窄。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神經根、脊髓或椎動脈受刺激或受壓的相關臨床表現,即可診斷為頸椎病。
在患有頸部疾患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是否患了頸椎病。實際上頸椎退行性疾患是一組臨床症狀和體征均很相似的疾患,只有經過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後才可以進一步得出診斷,所以對於其他頸椎退行性疾患本手冊也有涉及。
頸椎病常見於中老年,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刺激或引起的一組綜合症狀。這類患者輕則常常感到頭、頸、肩及臂麻木、疼痛,重則行走時出現踩棉花樣感,雙下肢沉重、發緊,或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等。
預防頸椎病有3個要點
一、糾正工作中的不良習慣:
1、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定時做抬頭鍛煉,鍛煉增強頸背部肌肉。讀書寫字30分鐘後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鐘,有利於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2、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可制作一與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盡量減少低頭的幅度和頸椎前屈以及頸椎間隙內壓力。
二、增強日常肌肉鍛煉:
坐位或俯臥位,雙上肢伸直並置於身後,雙手十指交叉(交叉困難者亦可不交叉),雙臂努力後伸,同時盡最大努力抬頭(宜緩慢),將後頸部肌肉及雙肩胛骨間肌肉盡力繃緊,持續10秒鐘後停止並恢復正常體位,盡力放松繃緊的肌肉,休息10秒鐘後再次進行上述鍛煉,反復鍛煉至感覺疲勞或微出汗時即可停止,不宜一次鍛煉過度,每天可進行3-5次鍛煉,堅持不斷的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如練習太極拳,步行等。另外,還應該盡量減輕體重、減少身體的負荷,可多泡熱水澡,溫泉浴、多做按摩等。
三、改善與調正睡眠狀態:
挑選適合自己的一款預防治療兼備的枕頭可是上班族的必備品,人每天有1/3時間臥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合理科學用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