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保健 >> 搖頭晃腦鍛煉頸椎 6個小絕招預防頸椎病

搖頭晃腦鍛煉頸椎 6個小絕招預防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搖頭晃腦鍛煉頸椎

  1、頭手對抗訓練主要做法是:雙手十指交叉放在頸部,頭用力向後伸,手用力阻擋,對抗用力,頭雖沒動,但通過兩個方向力的較量讓相應的頸部肌肉進行收縮;同樣,我們可以用手抵住頭的左側,頭向左偏,手與頭相抵抗,右側同理。也可以左右旋轉一下頸部,用手揉按一下頸部肌肉,這種運動可以讓頸部緊張的肌肉放松一下,對頸部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2、“米”字操方式是以頭為“筆”,按以下順序反復書寫“米”字:先寫一橫,頭盡量由左到右畫一橫,頭回到正位;再寫一豎,頭頸盡量向前上方拉伸,自上而下畫一豎線,頭回到正位;頭頸盡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度角,頭回到正位,同法書寫米字右上點,頭回正位,頭頸盡量向右上方拉伸,向左下方畫一撇,頭頸回到正位;頭盡量向左前上方拉伸,向右下方畫一捺,恢復頭頸正位。動作宜柔和,切忌用力過猛,每日做1~2次,以感覺頭、頸、肩輕快和舒適為度。

  3、挺胸抬頭、左顧右盼離開辦公室後,運動是強健頸椎的最好方式。春天去郊外放風筝時,挺胸抬頭,左顧右盼,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實在是老祖宗留給我們防治頸椎病的一個好方法。而游泳的時候頭總是向上抬,頸部肌肉和腰肌都得到鍛煉,而且人在水中沒有任何負擔,也不會對椎間盤造成任何的損傷,算得上是比較惬意的鍛煉頸椎的方式。

  6個小絕招預防頸椎病

  1、曬脖子

  太陽光照射可造成局部加熱,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使得血氣和經絡暢通,也有利於營養成分的輸送,可以緩解頸椎的疼痛,有助於頸椎病康復。此外,經常曬太陽有助於維生素D的吸收,進而促進腸道對鈣、磷吸收,有防治骨質疏松的作用。

  2、按摩風池穴

  風池穴位置:在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方法:雙手點揉,揉時注意閉眼,以酸脹為佳。共1分鐘。

  3、電腦一族:抬高顯示器

  把電腦顯示屏的位置抬高幾公分,或者給電腦顯示屏墊了幾本厚書,這樣就把以前的低頭動作改為抬頭,從源頭上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同時,不要長期保持一個坐姿,多站起來活動活動,轉動一下腦袋。

  4、辦公室裡放條小圍巾

  有頸椎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可以用厚長圍巾把脖子圍上,這樣可以避免頸部受寒,消除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頸部保暖不僅可以避免頸部疲勞,而且可以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使腦部的血液循環減慢。建議女性在辦公室裡放條小圍巾,尤其夏天的時候,空調吹得很涼時可以系上擋擋涼氣。

  5、炒鹽熱敷

  在小口袋裡放點炒熱的鹽,稍微涼一下,放在頸椎上,等鹽全涼了再拿下來,這樣可以發熱活血。還可以睡覺前把姜切成絲放在袋子裡系脖子上,原理估計都是熱敷。

  6、每周一兩次蛙泳

  蛙泳在換氣時頸部從平行於水面向後向上仰起,頭部露出水面呼吸,頭頸始終處於一低、一仰的狀態,正好符合頸椎病的鍛煉原則,因此能對預防和治療頸椎病起到積極的作用。打羽毛球接高球時的動作原理與蛙泳大致相同。蛙游及打羽毛球防治頸椎病要因時、因人而異,嚴重的頸椎病患者就不能進行游泳鍛煉。

  6個小方法幫你輕松預防頸椎病

  1、精神因素是頸椎間盤突出的一個重要誘因,所以我們大家在生活中要保持輕松愉悅的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受到頸椎頸椎間盤突出的侵襲也不要灰心喪氣,要樹立積極治療的信心,配合醫生治療。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糾正不正確的頸椎姿勢,要保持利於頸椎健康的正確姿勢,這樣才能避免頸椎間盤突出的發生。在工作時,一定要注意端正頭、頸、背的正確姿勢,不要偏頭聳肩、看書時要正面注視,避免扭傷。

  3、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的辦公族要注意避免使頸椎總是固定一個姿勢,要注意讓頸椎得到適當的休息,應定期的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適當緩解頭部的僵硬。

  4、我們大家要對頸椎間盤突出有一個正確而客觀的認識,在平時要多閱讀有關頸椎間盤突出的書籍,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避免錯誤觀念而導致頸椎間盤突出的發生。

  5、在生活中我們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和季節的轉變及時添衣保暖,更要注意做好頸肩部的保暖工作,還要避免頭頸負重或是過度疲勞,一定要注意在坐車時,切忌打瞌睡。

  6、通過合理的飲食積極預防頸椎間盤突出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大家在平時的飲食中,要注意多吃一些強壯筋骨的食物,如胡桃、山萸肉等食物,對於預防頸椎間盤突出很有效果。

     日常生活6個小方法輕松可以預防頸椎病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