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常識 >> 得了頸椎病做哪些健身運動

得了頸椎病做哪些健身運動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多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低頭位工作者。由於年齡增長以及反復輕微損傷及勞損的影響,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繼而可發生椎體緣與後關節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頸椎節段性不穩,從而使鄰近的神經或血管組織受到刺激或壓迫而產生一系列症狀。

    一、臨床表現和類型 頸椎病臨床表現變異很大,分類方法亦不統一,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神經根型:最常見,多為下頸段椎間盤向後外側突出或椎體後外緣特別是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因而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所致。主要表現為頸、背、肩或上肢疼痛、麻竄、無力、頭頸僵硬、活動受限。頭後仰、壓頸試驗或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多數患者舉手試驗陽性,部分患者臂叢牽拉試驗陽性;X線照片可見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反弓、椎間 隙變窄、椎體增生,有時有項韌帶鈣化。

    (二)脊髓型:多為頸椎間盤突出或椎休後緣骨贅壓迫脊髓所致。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無力、抬步沉重、漸至跛行、步態笨拙、行走困難。一側或雙側上肢亦可出現麻木無力,手持物易墜落,後期可出現排便困難。X線片可能有椎體後緣增生,椎管狹窄,脊髓造影、cT及磁共振成像可幫助診斷。

    (三)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造成瞬時或長期因管腔狹窄,因而供血不足所致。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暈眩,多在起床、臥倒、翻身或轉頭時發生,輕者持續數秒後緩解,重者引起嘔吐或猝倒。x線照片可見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狹窄,有條件者可作B型超聲或椎動脈造影檢查幫助確診。

    (四)交感型:此型為頸部交感神經受到激惹引起,表現多種多樣,常有頭昏、頭痛(偏頭痛或枕部痛)或頸痛、耳鳴、視物模糊、眼球發脹、咽喉及頸部不適、失眠、多夢、多汗、易激動、心慌、胸悶、手臂發涼、麻木、疼痛等。可有荷納氏症狀及壓頸試驗陽性,X線檢查可見頸椎增生。

    二、醫療體育方法 頸椎病除嚴重的脊髓型須采用手術治療外,一般都用醫療體育為主的非手術治療。治療的目標是調整和改變頸椎關節與周圍各種軟組織的關系,以減輕或消除對神經組織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恢復或改善頸椎的穩定性。治療一早期著眼於盡快消除疼痛、解除肌肉痙攣,矯正畸形;後期應加強頸肌肉力量,並使患者了解和掌握正確有生活和工作姿 勢,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常用的非手術治療有以下幾種:

    (一)頸椎牽引:常用颌枕牽引,在坐位進行也可取臥位。坐位為舒適的靠坐,調整姿位,使頸部前傾20一30度,可使頸後緣分開,神經孔增大,對神經根型適用,在椎動脈 型及脊髓型,宜用垂直牽引姿位但俱以病人感覺舒適為准。牽引時頸部肌肉須充分放松。牽引重量一般為體重的1/10至1/5,可從4-5kg開始逐漸增加,以不引起明顯不適為度。牽引時間一般20-30分鐘,一日1-4次。 臥位牽引時頸部姿勢與坐位相同,牽引重量較輕。症狀較重時可作24小時持續牽引,每2小時休息10一巧分鐘,重量限於3一5 kg。 使用專門器械牽引時可作連續牽引,也可作脈沖牽引,即牽引數十秒鐘放松數十秒鐘,反復進行,重量可稍大。有利於頸部肌肉放松及局部血運。

    (二)推拿:常先用推、揉、滾等手法作用於頸部及肩背部,按風池、肩井等穴,使肌肉放松,然後作側向振頸和須部旋轉,這一手法有助於恢復頸椎正常線列,但如用力不當、強行暴力扭轉則有發生頸椎脫位、損傷脊髓、甚至猝死的危險。因此,必須慎用。在脊髓型頸椎病者一般不采用推拿,椎動脈型者不用旋轉手法。

    (三)醫療體操:是提高和鞏固療效的重要手段,在急性症狀減輕後即可開始使用。鍛煉內容應包括頸部前屈、左右側屈、前伸、上伸、左右旋轉及繞環,增強頸部屈伸肌力的等長練習等組成,後伸幅度宜加限制。可采用肩帶運動與頸部運動方向相反的動作,以限制胸腰段脊柱運動,把動作集中於頸部。動作須平穩緩和,運動幅度以引起輕度酸脹感為宜,避免使症狀加重的動作。還應作肩關節及肩帶運動,以防止常見的合並症肩周炎。椎動脈型不作頸部旋轉運動,脊髓髓型一般不宜作醫療體操。

    (四)其他輔助治療:適當的理療、針炙、藥物治療等都有助於解痙活血、消炎止痛、可酌情選用。

    三、預防 頸椎病的發生除與年齡增長有關外,也與長期臥案工作及缺乏頸部運動有關。因此經常進行包括較溫和的頸肩部運動的體操、或太極拳、練功18法等要有助於頸椎的預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