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病與頸椎病症狀相似
李佛保教授解釋,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綜合征,是脊椎病的一種。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少數有眩暈。和頸椎病的症狀相似的疾病有很多,比如說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高血壓、動脈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炎症等等。患有這些疾病的也以中老年人居多。近幾年,由於頸椎病的科普宣傳很多,很多中老年人一出現手臂發麻、頭暈等症狀就會想到自己是不是得了頸椎病,於是便直接到醫院的骨科或脊柱專科就診。
他介紹,許多醫生聽了病人的描述後,一般都會開具影像檢查報告單,如X光、CT或核磁共振檢查等。如果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病人有頸椎病變,醫生再結合病人描述的症狀,往往就會做出“頸椎病”的診斷,並給病人開具藥物處方及理療的治療單。於是,病人便從此開始一個漫長的頸椎病治療過程。
影像學檢查可能誤導醫生
李佛保介紹,X光檢查或CT檢查結果是有可能誤導醫生的。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李佛保教授舉例說,比如許多就醫者影像學檢查的結果往往會出現“椎間盤膨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變窄”等字樣。很多人包括部分醫生以為這些就意味著是頸椎病了,其實不然。中老年人出現以上這些椎間盤的改變並不一定是病,可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退行性改變。
他解釋,脊椎是由若干椎體和椎間盤組成,椎間盤主要幫助脊柱屈伸、吸收沖撞壓力的作用。年齡越小,椎間盤中的含水量越高,彈性也越好。兒童椎間盤中的含水量高達90%,老年人椎間盤的含水量只有20%左右。椎間盤水分減少就變扁了,膨出主要向前及兩側,掀起前縱韌帶或骨膜,繼而在其下骨化形成,影像學檢查就表現為膨出,甚至輕度突出,但只要不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就不要緊。
李佛保解釋,按照規范,影像學檢查報告只需寫出檢查所看到的內容即可,是否算是疾病,應由臨床醫生來做出判斷。不過,有些影像學醫生會在檢查報告上直接寫出診斷結果,有時是為了提高檢查結果的陽性率,反而會誤導臨床醫生。
不起眼的體格檢查作用很大
如何才能把“冒牌貨”與真正的頸椎病相區分?李佛保介紹,這需要醫生在門診時對就診患者進行必要的體格檢查,包括感覺是否減退、肌力是否變小、肌肉是否萎縮及有無病理反射等。可別小瞧這些不依賴任何高新儀器的體格檢查,在骨科相關疾病的診斷上意義重大。
他舉例說,有的病人並不能真實、准確地描述出自己的身體感受及症狀,他會說自己手無力,若讓病人握一下醫生的手,卻發覺握得相當有勁。這簡單的一握就能幫助醫生判斷病人是否真的無力,以及無力的程度。再比如,霍夫曼民征檢查,醫生右手輕托患者的前臂,一手中指、食指夾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叩擊其中指的指甲部,若出現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他確實是頸椎病,並出現胃脊髓、神經損傷。李佛保教授補充說,體格檢查本來是每個醫生必會的基本功之一,不過現在有些醫生過於依賴儀器檢查,將之荒廢了,把其他疾病誤診為頸椎病。
李佛保總結說,很多病都有頸椎病的症狀,很多人都有頸椎影像學的退變改變,很多病也有神經損害征。一般三條都有,診斷頸椎病可靠。只有兩條,診斷頸椎病可疑。只有一條,多數不是。千萬不要亂點鴛鴦,張冠李戴。
易與頸椎病混淆的疾病
1、一般的肌肉勞損也造成脖子疼痛,可能並不是頸椎病。
2、神經系統有異常,病人出現肌肉萎縮、沒有力量、麻痺。比如說運動神經元病的早期症狀與頸椎病的早期症狀就很相似。
3、肩痛和肩部疾患:如肩鎖關節炎、肩峰下滑囊炎、肩周炎、崗上肌撕裂等。但肩部疾患並無頸痛和陽性X線征象。
4、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均可能引起眩暈,應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相區別。
5、椎動脈粥樣硬化和發育異常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應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