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肩周炎 >> 關於肩周炎 >> 中醫治療肩周炎方案要點

中醫治療肩周炎方案要點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組織炎,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以女性為多見。多發生於50歲左右,故有人稱它為“五十肩”。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為肩部受風寒所致,便稱它為“漏肩風”。又因為患病後常見肩關節僵硬,不能活動,好像凍結了一樣,所以又叫它“凍結肩”、“肩凝證”,形容得十分貼切。

  發病特點為慢性發病,病程較長。初期為炎症期,肩部疼痛難忍,尤以夜間為甚。睡覺時常因肩部怕壓而特定臥位,翻身困難。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療不當,將逐漸發展為肩關節活動受限,呈凍結狀,影響日常生活,吃飯穿衣,洗臉梳頭均感困難,更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肌肉也可萎縮,患者極為痛苦。

中醫治療肩周炎方案要點

  中醫臨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為以下四型:

  1)風寒侵襲

  主證:肩部疼痛較輕,病程較短,疼痛局限於肩部,多為鈍疼或隱痛,或有麻木感,不影響上肢活動,局部發涼,得暖或撫摩則痛減,舌苔白,脈浮或緊,多為肩周炎早期。

  主證分析:體虛之人,肌膚衛陽不固,復因汗出當風,風寒趁虛襲於肌膚經絡,痺阻於肩部,使肩部氣血運行不利,不通則痛,故見肩部疼痛,局部發涼,因病程短,風寒僅襲肌表,故其痛較輕。苔白脈浮或緊均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則: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蠲痺湯加減。

  羌活10g,獨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風籐15g,桑枝10g,當歸10g,川芎10g,木香10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海風籐、桑枝等祛風散寒,化濕通絡;配以當歸、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氣,並能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寒勝者加制川烏、細辛;風勝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風。

  2)寒濕凝滯

  主證: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或向遠端放射,晝輕夜甚,病程較長,因痛而不能舉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主證分析:年老肝腎虧虛,正氣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當,外界寒濕之邪侵及,滯留局部,日久寒濕內結,致使局部經脈閉阻,故見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實,故疼痛劇烈,畏寒;濕性重著,故有沉重感,得溫則痛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均為寒濕之征。

  治則:散寒除濕,化瘀通絡。

  方藥:烏頭湯加減。

  麻黃10g,制川烏12g(先煎),白芍15g,黃芪30g,全蟲12g,羌活12g,細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烏、羌活、細辛、全蟲溫經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用麻黃散外寒表濕;芍藥、甘草緩急舒筋;黃芪益氣固表,並以此緩和麻黃、烏頭之性,以防傷正氣。諸藥配伍,使寒濕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傷正,以達溫經散寒,祛濕止痛之功。

  3)瘀血阻絡

  主證:外傷後或久病肩痛,痛有定處,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拒按,肩活動受限。或局部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

  主證分析:外傷內挫,局部經絡損傷,氣血逆亂;或久痛入絡,血脈瘀阻,故見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且有定處,拒按,或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均為血瘀之征。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活絡效靈丹與桃紅四物湯合並加減。

  當歸15g,丹參15g,生乳沒各15g,桃仁10g,紅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10g,雞血籐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當歸以養血;白芍緩急止痛,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用桂枝、桑枝、雞血籐祛風通絡。諸藥共奏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效。

  4)氣血虧虛

  主證:肩部酸痛麻木,肢體軟弱無力,肌膚不澤,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攣縮,肩峰突起,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主證分析:久病體弱,氣血虧虛,外邪乘虛侵襲,閉阻經絡,肩部筋脈失於榮養,故見肩酸痛麻木,肢軟乏力,肌膚不澤,肌肉萎縮,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無力均為氣血虧虛之征。

  治則:益氣養血,祛風通絡。

  方藥:秦桂四物湯,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當歸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黃芪15g。寒甚加羌活、獨活、附子;濕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縮不利加木瓜、雞血籐、忍冬籐;痛甚加全蟲。

  方解:本方以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養血柔筋,以秦艽祛風散寒,以桂枝、黃芪益氣溫經,通絡散寒,共奏益氣養血,疏經散寒之效。

  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應貫徹動靜結合的原則。腫痛明顯的早期,宜適當限制肩關節的活動;腫痛消減的後期,應主動進行功能鍛煉並配合藥物治療。我科治療肩周炎是以推拿手法治療為主、配合中醫傳統療法、結合現代物理治療以及指導患者主動的功能鍛煉的綜合治療。

  1、推拿手法治療

  常規手法治療

  治療原則:

  急性期宜疏經通絡、活血止痛為主;慢性期宜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為主。

  取穴及部位::

  肩井、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裡、合谷及肩臂部。

  主要手法:

  一指禅推法、滾法、按法、揉法、拿法、彈撥法、拔伸法、搖法、搓法、扳法等。

  操作方法

  (一)松解放松法:

  病人取坐位(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於患側。以一指禅推法推肩部前、中、後三條線5分鐘左右。一手施滾法於肩部操作,另一手托住患肢肘部,配合肩關節上舉、後伸、外展、內旋、外旋的被動運動,10分鐘左右。以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粘連松解。

  (二)解痙止痛法:

  接上勢,用點壓、按揉手法依次點壓、按揉肩井、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裡、合谷等穴,以酸脹為度,對有粘連部位或痛點施彈撥手法,以解痙止痛,剝離粘連。

  (三)運動關節法:

  接上勢,施肩關節搖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再作肩關節內收、外展、後伸、內旋的扳法,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四)舒筋活血法:

  接上勢,先用搓揉、拿捏手法施於肩部周圍,然後牽拉提抖上肢,最後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3-5遍,以放松肩臂,達到舒筋活血作用。

  施手法後,可在肩部進行濕熱敷或中藥熏洗,待疼痛緩解後,逐步有計劃的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

  特色手法治療:

  肩關節軸向拔伸手法治療肩周炎,該手法是我科長期在臨床中治療肩周炎過程中總結出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特色手法,該手法對肩關節的粘連松解,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度優於常規手法操作,並且該手法在松解黏連的過程中對比常規手法操作患者痛苦較輕,因此樂於被患者接受.

  2、改良中藥熱奄包治療:

  主要作用溫經通絡散寒止痛,促進無菌性炎症的吸收,緩解症狀,是肩周炎治療過程一種必不可少的中醫傳統治療方法。改療法也是我科的特色療法之一。

  3、輔助治療,

  包括常規的物理治療操作,包括三維微波治療、中頻脈沖治療、超聲波治療等。

  4、導引功法鍛煉

  彎腰旋肩:

  彎腰使垂下的上肢作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肩運動。

  手指爬牆:

  面對牆壁,雙手指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

  抱頸後伸:

  雙手十指交叉,抱住頸部,雙肘盡力後伸。

  扶欄下蹲:

  一手扶握欄桿或窗台、桌沿,身體側立,緩緩下蹲,使肩關節外展。

  毛巾擦背:

  健肢在上,患肢在下,分握毛巾兩頭,健肢向上拉毛巾,帶動患肢屈肘內旋。此動作也可用棍棒代替毛巾。

  身後拉手:

  患側上肢後伸,以健側手握住患側的手腕部做被動的後伸牽拉,改善患肩的後伸功能。

  注意事項

  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涼。

  運用手法要輕柔,不可施用猛力,以免造成損傷。

  進行功能鍛煉時,應注意循序漸進,不能過度勞累或用猛力,避免引起不良後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