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腰肌勞損 >> 關於腰肌勞損 >> 為什麼女性容易患上腰肌勞損

為什麼女性容易患上腰肌勞損

  很多女性朋友會經歷過腰肌勞損的折磨,腰疼病是一種頑固性疾病,一旦過於勞累,或是天氣不好時就容易反復發作,影響了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那麼,引起腰肌勞損的原因有哪些呢?女性作為腰疼病的主要人群,是不是與特殊的生理有關系呢?下邊介紹一下:

  1.孕期及產褥期勞累

  懷孕期間,隨著胎兒逐漸長大,孕婦腰骶及盆腔各關節韌帶松弛,同時子宮重量亦隨著胎齡的增長而增加,致使身體重心前移。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部多向前挺起,若不注意休息,則易引起腰痛。妊娠期間,胎兒發育需要充足的鈣、磷等營養物質,若膳食中攝入量不足,可造成孕婦骨質軟化脫鈣,亦會引起腰痛。產褥期出血過多,或勞動過早、過累以及受涼等,也可造成腰痛。

  2.腎虛

  女人很男人一樣也是容易腎虛的,女人腎虛跟男人腎虛的後果差不多,都能造成腰痛。如果是腎虛腰痛那就要注意補腎,平時除了服用一些補腎的保健品外,也可以吃那些可以補腎的時候,比如一些動物內髒,或者是其他的蔬菜水果。

  3.腰肌勞損

  對於某些特點工作的人群,容易產生腰肌勞損,比如理發、售貨、護工等等。這是由於持續的站立,使腰部韌帶勞損,引起了疼痛。或者經常背負重物,使腰部負擔過重,造成腰肌勞損,從而出現腰疼。

  4.腰椎病變

  很多婦女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腰疼的現象也隨之增多。這是因為老年的骨質容易疏松,造成椎體塌陷性骨折。老年的骨贅可以導致持續的腰痛。這種情況是老年常見的。不只如此,骨質酥松可以引起腰椎管狹窄,進而壓迫神經引起疼痛。

  5.血瘀性腰痛

  腰肌勞損或扭傷引起局部瘀血以及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血瘀性腰痛,這種腰痛也比較常見,痛感表現為局部刺痛和針扎樣痛。這種情況,首先要排除器質性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腎結石、腎炎等。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腰痛持續時間會比較長,早期與血瘀性腰痛不好區分,應該進行檢查。

  6.長期穿高跟鞋

  穿高跟鞋也是引起女性腰痛背痛的原因之一,長期穿高跟鞋使下肢的平衡受到影響,站立、行走都不能隨心所欲,整個身體的反應、協同能力下降,也容易發生急性腰扭傷。扭傷時肌肉、韌帶發生程度不等的撕裂和微量出血、腫脹甚至瘀血青紫,可表現為腰痛,給工作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7.盆腔腫瘤

  如子宮肌瘤、子宮頸癌、卵巢囊腫的病人,會由於腫瘤壓迫神經或癌細胞浸潤盆腔結締組織而發生腰痛。該類患者在腰痛時,常伴有全腹廣泛性疼痛,藥物治療常無效。

為什麼女性 容易患上腰肌勞損

  8.腰椎間盤突出

  該病是青壯年女性腰痛背痛的常見原因。多由於腰部受傷、長期慢性勞損引起,表現為腰部的疼痛,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治療有臥床牽引、手術等。

  9.寒濕性腰痛

  此類腰痛主要是腰部受風寒侵襲引起,痛感為局部(腰部偏上)疼痛,表現為冷痛,陰雨天加重。

  10.骶髂關節勞損

  骶髂關節由骶骨側面與雙側髂骨構成,雖然是滑膜關節,但關節面高低交錯,及強大的韌帶固定,只有少量前後與旋轉活動。骶髂關節扭傷是下女性腰痛背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女性妊娠後期內分泌影響可使韌帶松弛而易扭傷或生產後早期久行。臨床表現為持續局部疼痛,不敢負重,活動時加重,翻身困難。

  11.子宮位置異常

  因子宮位置前傾、後屈、脫垂等導致腰痛。此種腰痛無特殊方法治療,矯正子宮脫垂,改變體位可緩解症狀。

  12.盆腔炎

  盆腔炎等炎症引起的腰痛與男性腰痛完全不同,是育齡期女性較常見的腰痛。盆腔炎和宮頸炎引起的腰痛,臨床上比較常見。痛感為腰骶部酸困疼痛,伴有小腹墜痛、白帶增多等。

  13.腎虛腰痛

  腎虛腰痛是女性最常見的腰痛。它的痛感為整個腰部綿綿作痛、隱痛,酸軟無力。勞累或房事後加重。中醫理論中,腰為腎之腑,主生殖和女性月經。最常見的是腎陽虛引起的腰痛,表現為腰部冷痛、腰膝酸軟無力。女性每月月經失血過多,同時孕育、生產都會損傷腎氣。生育過孩子以及反復人工流產的女性比較容易出現此類腰痛。

  14、風濕性關節炎

  很多婦女在分娩期、產後期、月經期可能受到風、濕的侵襲,這樣會導致骨刺,骨刺的位置可能長在脊椎等位置,進而因為椎間盤突出,引起很嚴重的疼痛。

  15.受涼、創傷

  罹患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的婦女,多因在月經期、分娩和產後受風、濕、寒的侵襲,導致脊椎長骨刺而誘發腰痛。若腰部曾扭傷,可能發展為椎間盤脫出,出現較重的腰痛,甚至影響脊椎的屈伸和轉動。

  以上介紹了女性朋友容易患上腰腰肌勞損病的十五個原因,希望能對你預防腰肌勞損病有所幫助。對於女性朋友來說,一般都缺乏鍛煉,身體素質就不是特別好,因此,一定要護理好自己的身體。注意勞逸結合,有腰疼現象時及時的就醫,盡量不要落下病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