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有著密切的關系,年齡低於45歲的,發病率為2~3%;45~64歲的為24.5~30%,超過65歲的可高達58~68%,最常見的部位順序為指間關節,拇指腕掌關節,股胫關節和髋關節。
的發生與年齡有著密切的關系,年齡低於45歲的,發病率為2~3%;45~64歲的為24.5~30%,超過65歲的可高達58~68%,最常見的部位順序為指間關節,拇指腕掌關節,股胫關節和髋關節。
骨關節炎可以分成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的找不到病因,繼發性的系在原有疾病基礎上發展成骨關節炎。有許多疾病,包括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兒童時期關節病變、外傷、各種代謝性疾病和多種促使軟骨崩潰的關節內炎症,他們的共同通路是骨關節炎。
本病起病緩慢。症狀多出現在40歲以後,隨年齡增長而發病者增多。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本病的關節痛有以下特點:多出現在負重關節如膝、髋等;關節痛與活動有關,在休息後痛就緩解;在關節靜止久後再活動,局部出現短暫的僵硬感,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鐘,活動後消失;病情嚴重者即使在休息時都有關節痛和活動的受限;受累關節往往伴有壓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數患者有畸形。
骨性關節炎的常見部位及其特征如下。同一患者可出現不止一個部位的病變。
自我檢查,留心骨性關節炎早期症狀
骨性關節炎多發於中老年人,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另外,遺傳、肥胖、受傷、糖尿病、氣候變化等也是引發該病的危險因素。骨性關節炎發病初期症狀往往較輕微,很多人以為這些都是暫時的不適,休息一下就好了。
其實不然。一旦出現骨性關節炎的輕微前兆,如果不及時治療,逐漸加重就會損壞關節軟骨,導致關節功能喪失,出現關節畸形,行動困難甚至殘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最佳時機是症狀出現的早期,如果您已經步入中老年人行列,並具備相關高危因素,自查診斷和早期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節疼痛 最初為輕度、中度疼痛,隨後疼痛逐漸加重,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疼痛多在活動時發生,尤其在上下樓梯、手持重物以及長途步行時關節疼痛明顯,有時會出現“打軟腿”現象。另外,陰天下雨時關節疼痛尤其明顯,這點很容易被當成“風濕”,其實大多數都是骨性關節炎。重病患者休息時關節也會痛,並且常常夜間痛醒,難以入睡。
關節活動受限、運動障礙 早晨起床或久坐站起時,患病的關節僵硬發緊,需要揉一會關節,慢慢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才緩解或消失,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晨僵”。晨僵持續時間一般較短,不超過30分鐘。另外,久坐後不能馬上站起來,要一只手扶著膝蓋,另一只手使勁撐著身邊的物體才能慢慢站起來。
關節腫脹、畸形,活動時關節有摩擦音等 也是骨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為關節滑膜增厚、肥大,關節囊壁增厚、纖維增生。最典型的是“o”型腿和“x”型腿,還有鴨步式左右搖擺。又如坐在椅子上擺動雙腿時,聽到關節裡“咔嚓咔嚓”的摩擦聲。
以上是早期骨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可以根據上面的症狀作骨性關節炎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