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類風濕發病後,即使看來關節腫脹已經完全消退,但就全身來說總還會有1~2個或更多的關節輕微僵硬感,於陰雨天尤其感冒和腹瀉時疼痛或酸困不適,實際上關節炎症仍在繼續進行(X線證實)。
婦女孕期自第1~3個月開始,類風濕的關節症狀明顯減輕以致全部消退,但分娩過後不久又復發和惡化。可將類風濕的發展規律概括為:關節腫脹此起彼消;關節疼痛此重彼輕;關節炎症此燃彼伏,纏綿歲月;若不能控制或治愈,終將導致殘疾。
類風濕病變可累及人體187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關節,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和骨及肌腱、韌帶、滑囊和肌膜都可受到侵犯而發病。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跖、踝、腕、肘、膝、髋、颞颌、胸肋、頸和肩。
類風濕可波及任何一個動的或微動的關節、軟骨與骨骺,包括椎間關節、環樞關節、胸鎖關節、肌肋關節、恥骨聯合、尾椎,以及尚未證明有滑膜的喉環杓關節、胸骨丙與顱骨縫等,都可被侵犯而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軟骨炎、骨骺炎和小管狀骨骨膜炎.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4個關節,但受累關節的數目大多數病人(90.30%)為5~10以上關節。
頸椎與颞颌關節僵硬或/疼痛,是類風濕的早期表現,以及小管狀骨骨膜炎,均是小兒類風濕的特點之一。頸椎出現僵硬疼痛數周、數月之後,多發生大關節(經常是膝關節等)腫痛。小兒和男性青年病程久者,2~7年內可累及髋與股骨頭。頸椎胚突關節20歲才形成,故成人頸椎最易受累,且易引起椎間盤的破壞和脫位。
內髒型類風濕的關節病變遲早會波及手、足的小關節。
顱骨、胸鎖關節和胸肋關節呈明顯硬結性腫大時,常易被懷疑為骨腫瘤,但對激素治療敏感治療後關節腫脹可減輕或消失。
還有報告提到慢性活動性類風濕病人本身輕度偏斜肢體的關節,從未受侵犯而發生關節炎者,這種現象還無滿意解釋。我們認為,若具有四肢一個關節腫脹加上頸椎、胸骨、胸鎖或肩鎖、胸肋或颞颌關節中任何一關節過去或現在有腫脹和/或疼痛者,應考慮初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綜上所述,類風濕病人的受累關節及其臨床經過的特點是:
1)關節僵硬,尤其晨僵;
2)多關節受累,至少有兩個,經常是4~6個以上關節受累發炎,單關節炎少見;
3)絕大多數病人出現關節腫脹和劇烈疼痛,關節腫痛(炎症)可在一個關節上反復多次。關節炎的緩解與加重或惡化呈波浪式交替進行,不經治療的自然緩解期,一般不超過三個月;
4)同一個關節上的炎症與軟骨和骨的破壞,交替進行;
5)對稱性關節受累,游走間隔期在一個月以上;
6)關節炎症有互相制約的現象;
7)若有四肢一個關節腫脹加上頸椎、胸骨、胸鎖或肩鎖、胸肋或颞颌、任一個關節受累;
8)病程可從幾個月達數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