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因素都有哪些?
骶髂關節炎約90%AS病人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以後上行發展至頸椎,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間歇性或兩側交替出現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無陽性體征,伸直抬腿試驗陰性。但直接按壓或伸展骶髂關節可引起疼痛。有些病人無骶髂關節炎症狀,僅X線檢查發現有異常改變。約3%AS頸椎最早受累,以後下行發展至腰骶部,7%AS幾乎脊柱全段同時受累。 腰椎病變腰椎受累時,多數表現為下背部和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前屈、背伸、側彎和轉動均可受限。體檢可發現腰椎脊突壓痛,腰椎旁肌肉痙攣;後期可有腰肌萎縮。 胸椎病變胸椎受累時,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最常見為駝背畸形。如肋椎關節、胸骨柄體關節、胸鎖關節及肋軟骨間關節受累時,則呈束帶狀胸痛,胸廓擴張受限,吸氣咳嗽或打噴嚏時胸痛加重。嚴重者胸廓保持在呼氣狀態,胸廓擴張度較正常人降低50%以上,因此只能靠腹式呼吸輔助。由於胸腹腔容量縮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礙。 頸椎病變少數病人首先表現為頸椎炎,先有頸椎部疼痛,沿頸部向頭部臂部放射。頸部肌肉開始時痙攣,以後萎縮,病變進展可發展至頸胸椎後凸畸形。頭部活動明顯受限,常固定於前屈位,不能上仰、側彎或轉動。嚴重者僅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塊地面,不能抬頭平視。 周圍關節病變約半數AS病人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一般多發生於大關節,下肢多於上肢。肩關節受累時,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更為明顯,梳頭、抬手等活動均受限。侵犯膝關節時則關節呈代償性彎曲,使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更為困難。極少侵犯肘、腕和足部關節。 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除了靠症狀,還要依賴化驗和影像學檢查。脊柱畸形明顯的患者靠X線就可確診,但新發病患者需要核磁共振檢查,該技術更易發現早期病變。基因檢測中的HLA-B27可作為輔助檢查手段,結果陽性患強直性脊柱炎風險約為1%-2%,而HLA-B27也不可能像有些廣告宣傳的那樣“轉陰”。 醫生告誡說,雖然痛風會引起足部關節的腫痛,但足跟部並不是最常見的受累部位,而且痛風發病時的疼痛感十分劇烈,還會隨著活動加重,這和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正好相反。兩者間的鑒別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講過於復雜,因此,建議患者出現症狀時及時到風濕免疫科就診。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需要堅持進行功能鍛煉,如“燕飛”、游泳等。藥物方面,非甾體類抗炎藥、生物制劑等對於改善強直性脊柱炎預後、防止駝背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