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中含鈣量降低、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在我國70%~80%的中老年骨折是因骨質疏松引起的。當患者感到到自己腰酸背痛、骨痛其時實就已提示其已進入骨質疏松症後期,此時患者的骨脆性已明顯增加,此時再亡羊補牢恐已太晚。在討論如何預防骨質疏松前,且讓我們一起看看骨骼中的奧秘。
溶解與新生 維護骨平衡
從我們出生開始,骨骼的運動就從未停止過。每個人體內的骨骼在不斷地溶解與新生,不論年齡,一遍遍地重復。正常成年人,其骨骼每三年就全部再生一次。骨骼的溶解與重建由破骨細胞和造骨細胞來完成。這兩種細胞的作用已得到科學家的證實。早在2006年,國家權威雜志《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志上即發表了來自日本東京Keio大學華人研究人員趙辰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骨骼的代謝平衡(動態平衡)需要負責骨吸收的破骨細胞和形成骨骼的造骨細胞活動之間的精確平衡。
造骨細胞會產生膠原,膠原外面有一層“粘連”蛋白,可以把鈣粘合在恰當位點。來自血液中的鈣自動附著在膠原蛋白上,在骨骼中沉積,形成新的骨物質。破骨細胞則會用酸或酶從老骨中溶解鈣和膠原,這種溶解的鈣重新進入血液,運送到身體的不同部位。
在人的一生中,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狀況的改變,骨骼的運動可分為三個階段:成長期大約在20歲之前,此時造骨細胞多於破骨細胞,骨骼成長,骨密度增強;成熟期在30歲左右,骨密度達到峰值,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數量持平,造骨作用與破骨作用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衰老期時,破骨細胞多於造骨細胞,骨骼中的鈣質大量流失,骨密度快速下降。
鈣的收和支 決定骨健康
鈣是構成人體的重要元素之一,99%的鈣儲存於人體骨骼中,成年人每天應攝入800毫克鈣質,但骨總量仍以每年1%速度流失,留住鈣才是骨骼生長的關鍵因素。骨骼的造骨和破骨運動,實際上正是人體內的鈣質在骨骼和其他組織部分之間的流通與轉換。鈣在血液中必須保持一定濃度,當血液中的鈣濃度變低時,骨骼中的鈣就會溶解,通過身體不同部位運送到細胞組織。而血液中的鈣,也可以沉積在骨骼中儲存起來,使骨骼強健。
補鈣能強骨 留鈣是關鍵
美國《食物與營養百科全書》中指出:人體內所有的鈣都來自於食物。不過鈣質進入人體後,並非全部得到利用,必須通過造骨細胞的活動產生骨膠原後,鈣才能被“粘合”在骨骼上,形成新的骨物質。但是因為人的造骨能力有限,成年人只能留住食物中的少部分鈣,而大部分鈣,僅僅是到人體內做了一次“旅行”,就被排洩出去了,這也正是鈣愈補還缺的關鍵問題所在。留住鈣質才是硬道理,不僅要看補充了多少鈣質,還要看最終吸收和留住了多少鈣質。
預防骨質疏松是一場長久戰
目前,骨質疏松症被國際醫學界排在同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腫瘤並列的位置上,是當前的五大疾病之一,也是中老年最常見的骨骼疾病。
骨質疏松症可能發生於青年人,但它更青睐中老年人,最常見於絕經後女性和老年男性,即通常所說的絕經後骨質疏松症和老年骨質疏松症。絕經後骨質疏松症一般發生在婦女絕經後5~10年內;老年骨質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歲後發生的骨質疏松。由於這兩類骨質疏松症都是退化性疾病,年齡越大,患病風險越高。
可以說,骨質疏松症是一個長期的、漸進性進展的疾病,因此其防治是持續性而漫長的。
首先,要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不酗酒,少喝濃茶和碳酸飲料、慎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要持續地重視飲食營養、攝入富含鈣、維生素D、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為骨骼健康打下堅實基礎。平日多戶外運動曬太陽,堅持鍛煉身體,通過運動強壯骨骼。運動應堅持每天30分鐘,每周至少5次的運動。最佳運動方式是負重運動、抗阻運動,如快步走、慢跑、舉啞鈴、爬山爬樓梯、踏蹬運動等。強度為每次運動後肌肉有酸脹和疲乏感,休息次日這種感覺消失為宜。
其次,要及時就診骨質疏松專科。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合理應用抗骨質疏松的藥物,並定期檢查,監測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