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質增生,其症狀是足跟壓痛,走路時腳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下面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吧。
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質增生,其症狀是足跟壓痛,走路時腳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跟骨部位長骨刺,多見於中老年人。一樣會有紅腫症狀,且腳跟、腳板會有疼痛感或是麻痺感,甚至會產生無法踏地行走的情況,一早起床站立時這種疼痛尤其明顯。不過步行一段時間後,這種疼痛反而會減輕。骨刺是—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是人體的—種保護性生理反應,每個人都難以避免,區別僅僅是有的人出現得早些,有的出現得較晚些,—般在40歲以後,足跟骨質增生逐漸明顯,增生的程度也輕重不一,凡是活動多、負重大的關節都較早地出現骨質增生,足跟及下肢關節承重大,往往是骨質增生最多發的部位。
骨刺,學術名詞為骨疣(BoneSpur),骨刺並非老人家的專利。由於工作型態改變,許多人久坐、久站,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年紀輕輕就使脊椎提早發生退化現象,而誘發骨刺的發生。
骨刺即骨質增生的俗稱,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為肝腎不足或久病體虛,引起足底部組織退化,或因體虛肥胖,造成足底部皮膚及皮下脂肪負擔過重,引起組織退化,亦有跟骨骨刺發生於跟骨底面結節部前緣,使跖筋膜和足趾短肌在附著處受累,牽拉骨刺而致疼痛。景對治療足跟骨刺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認可,可以從根本上治療,通過局部滲透達到高效藥物濃度,開竅透骨,全方位針對骨刺病機特點而發揮療效,改善病變周圍組織營養,起到修復骨病組織的作用,最終達到徹底治療目的。關於本症的命名,國內外尚未統一。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常用腰部活動的重體力勞動者及運動員易患此病。最常見於膝、髋、腰椎、頸椎、肘、足跟等關節。這裡所說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多數人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病理原因
足跟骨刺的形成多於足跟長時間的負重和磨損有關,當足跟關節出現磨損、破壞後,人體自身會進行自我的修復,硬化與增生,從而形成足跟骨刺。它是人體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
骨刺是由於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著處過度牽拉骨膜所致,過度牽拉引起足底筋膜內緣的疼痛(足底筋膜炎),導致跖筋膜緊張的病變有平足及跟腱攣縮。
跟骨骨骺炎:本症只發生於跟骨骨骺出現到閉合這段時間內,跟骨第二骨化中心從6~7歲出現,13~14歲逐漸閉合,所以本病多發生在少年發育生長期。
跟腱止點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經常穿高跟鞋,鞋的後面與跟骨結節之間反復摩擦,導致跟骨結節處滑囊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發生本病。
跟骨下脂肪墊炎:一般患者有外傷史,多因走路時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傷,引起跟骨負重點下方脂肪組織損傷,局部充血、水腫、增生。
跖筋膜炎:本病因長期的職業關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跖腱膜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在其起點處因反復牽拉發生充血、滲出,日久則骨質增生,形成骨刺。
足跟骨刺治療偏方:
1、白醋換成陳醋,其他基本一樣。也是熱水加溫,用醋酸和紅花活血,也可治療骨刺。另據平時每天用加了紅花和醋的熱水泡腳,這其實還是個不錯的養身、保健方法。
2、用熱水加白醋、紅花泡腳。泡半個月左右,疼痛即可緩解。短時間內不會再犯。
3、足跟骨刺偏方配方:當歸、羌活、紅花、白芷、乳香、沒藥、骨碎樸、續斷、防風、木瓜、川椒、透骨草、黃柏、茄根各30克,磨成粗碎沫為一副。用法:用白酒二兩拌均勻,裝成三個布袋;將布袋放鍋上蒸透後,取出一個放在骨刺處蒸燙,涼後換一個;前三天每天一次,三天後酌情可隔天一次;每次上鍋蒸前在布袋上淋些白酒;一副藥可用到不痛為止。
4、將中藥川芎(藥店有售)45克,研成細末,分裝在用薄布縫成的布袋裡,每袋15克左右,將藥袋放在鞋裡,直接與痛處接觸,每次用藥一袋,每天換藥一次,藥袋交替使用,換下的藥袋曬干後再用即可。一般七天後疼痛即可明顯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