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固定,預防二次傷害
四肢骨折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人照顧,良好的家庭護理,能取得與住院治療同樣的效果,同時還節省了住院費用,減少了家庭、社會的經濟壓力;其次,患者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減輕了焦慮心理;最後,還能減少家屬奔走於家裡與醫院之間的時間,提高效率。
骨折患者的家庭護理是“有學問”的。骨折患者經過整復和固定以後,往往會打上石膏進行固定。石膏未干前,只能用手掌放平後托起石膏管,而不能用指尖抓,因為手指可壓凹石膏而壓迫肢體。石膏完全干透前不要將石膏放在硬物上,同時應避免將石膏弄濕,以免石膏軟化變形,失去固定作用。要盡量將打了石膏的傷肢抬高,最好超過心髒水平,特別是受傷的早期,因為抬高傷肢可幫助血液回流,避免或減輕手指、腳趾腫脹。平時應特別注意觀察石膏固定是否太緊,如果發現骨折部位的遠端——手指、腳趾,出現嚴重腫脹、皮膚發紫、疼痛加重,就表示石膏可能太緊了,應及時就診。
雖然石膏固定時肢體活動不方便,但還是應盡量活動受傷肢體的手指、腳趾,這樣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斷骨生長及減輕腫脹,沒有被固定的關節也應多作運動。給患者擦浴時,石膏周圍的皮膚應盡量保持干燥,以免皮膚破潰。床單應平整、干燥。
動靜結合,防止肌肉萎縮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骨折後鍛煉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主,患者鍛煉時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度,不可操之過急。骨折在愈合中的各期均有不同的鍛煉方法。
1、骨折早期:骨折後1~2周。這時候局部較疼痛,患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這時的鍛煉目的應以促進局部血運,加強新陳代謝為主。改善局部症狀,防止肌肉萎縮。主要做法是:前臂骨折時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動,下肢骨折時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位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
2、骨折中期:骨折後3~6周。骨折局部症狀基本消失,骨折端亦基本穩定,骨痂已形成。此時應以主動運動為主,鍛煉肌肉舒縮活動和關節活動范圍。方法: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從被動到主動,可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
3、骨折後期:骨折後6~10周。骨折臨近愈合後,這段時期又叫功能恢復期。應盡快恢復機體功能,鍛煉關節持重能力,上肢骨折可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使關節各部分都能得到全部鍛煉;下肢扶拐者,應逐漸改為單拐,繼而棄拐行走,並逐步增加擺腿和旋轉動作,促進骨折的完全康復。
合理膳食,保證睡眠,積極康復
四肢骨折康復期的飲食宜清淡多湯水而富於營養,少食油膩、煎炸食物,口味不宜過於辛辣。酒應盡量少飲或不飲,尤其是在打針吃藥時,茶應少喝。多吃蔬菜多飲水,吃含纖維多的蔬菜,如香蕉、蜂蜜等促進排洩的食物,必要時服用通便藥物,如麻仁丸等。臥床的患者容易發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所以要多飲水以利排尿。
四肢骨折患者常存在睡眠障礙,引起原因諸多,作為家屬努力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限制和減少噪音,協助完成睡前的個人清潔衛生工作,逐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同時注意觀察治療措施所引起的不適。
四肢骨折後愈合的時間是骨折患者所關心的問題,也是患者心理護理的重點之一,了解相關知識,給予正確疏導,可避免發生焦躁情緒。骨折愈合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包括血腫形成期、骨痂期和塑型期。骨折愈合沒有固定不變的時間,同一部位發生骨折,即使骨折條件相同,愈合時間也有差別。一般骨折愈合需要2~3個月左右。“傷筋動骨一百天”是有道理的,但具體時間還要結合患者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