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康復理療 >> 足踝扭傷完整解析

足踝扭傷完整解析

  腳踝是身體最易受傷的關節,而其中又以內翻扭傷導致的踝關節外側損傷最為多見,約占總比例的85%。其傷病機理在於:當腳踝處於內翻位置且伴隨跖屈時,踝關節外側會容易收到傷害。

  解剖

  考慮到關節、韌帶和肌腱的復雜程度,腳踝可能是身體上最需要一致性的關節了,踝關節的外側由3條獨立的韌帶組成。

  其中的距腓前韌帶(ATFL),顧名思義固定於足部距骨和小腿腓骨之間,是3條韌帶中最弱的一條,也最易受傷。它的作用是限制跖屈以及足內翻的發生,因此在運動中最容易受到傷害。

  另外兩條韌帶分別是跟腓韌帶(CFL)和距腓後韌帶(PTFL),距腓後韌帶是其中最強壯的韌帶,所以很少受傷。距腓前韌帶和跟腓韌帶在踝關節中起著主要的穩定作用。

足踝扭傷完整解析

  分類

  根據關節的扭傷程度可分為:

  一級(輕度):距腓前韌帶輕微拉傷,另外兩條韌帶通常無恙。部分韌帶拉傷,但並不影響正常步行,輕微的腫脹和極少的功能損失。

  二級(中度):距腓前韌帶完全撕裂,並伴隨跟腓韌帶部分撕裂。無法提起腳尖,並產生跛行,關節活動范圍由於腫脹和疼痛受限。

  三級(嚴重):距腓前韌帶和跟腓韌帶完全撕裂,並伴隨部分距腓後韌帶的損傷。初期會完全喪失關節活動能力,且無法負重。

  傷病發生范圍

  足外側損傷是最為常見的運動傷病,經常發生在優勢腿的一側,外側副韌帶則是最易受傷的部分。很容易出現在如籃球、足球和橄榄球等,需要奔跑、平衡、變向和急停的運動中。

  臨床表現

  在踝關節扭傷產生後,傷者通常會描述為腳踝產生“滾動”(見下圖):

  根據扭傷的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有:

  腫脹

  疼痛

  淤青

  感受神經受損

  無法正常負重

  關節不穩定

  診斷方法

  X光是常見的手段,但其目的通常不是用來診斷扭傷本身,而是為了排除骨折的可能。根據OttawaAnkleRules的描述,如果傷者出現如下症狀,則需要進行X光的檢查:

  第五跖骨根部有觸痛;

  受傷後不能負重走出四步;

  踝骨後沿和尖端有觸痛;

  就判斷韌帶的損傷程度來說,核磁(MR)恐怕是更加准確而可靠的方法;但實踐中則往往更多應用於慢性踝關節穩定問題的診斷,同時價格也更貴一些。

  評估方法

  兩個用於評估踝側損傷的方法分別是:前抽屜測試(ATFL)和距骨傾斜測試(ATFL和CFL)。對兩腳踝關節的松弛程度進行對比是非常重要的!在急性損傷期由於受到疼痛和腫脹的影響,對比結果可能不夠准確,所以應該在腫脹和疼痛消失後再進行測試。

  在進行前抽屜測試時,操作者首先穩定住腓骨和胫骨,然後將跟骨向前拉。

  對於距骨傾斜測試,操作者仍舊需要穩定住腓骨和胫骨,但這時將踝關節置於內翻的位置,對踝關節側向結構施加外力,如果病患表現出過度的松弛或疼痛,則測試結果為陽性。

  保守治療

  通常對於踝關節扭傷的患者來說,傳統的方法多為保守治療。損傷的程度決定了後續康復方案的選擇方式,較為嚴重的三級扭傷雖然通常也是通過保守治療的方法,但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有進行手術的必要。

  不論何種程度的扭傷,初期采取P.R.I.C.E.的急性處理原則都是可取的。在早期的功能恢復階段,彈力帶及非彈力帶、柔軟平台、特殊護踝和拐杖等工具都能有效幫助傷者減少疼痛和腫脹。

  其他如冷凍療法、不含類固醇的消炎藥和超聲波也可能會被用到,更多信息則應向專業的物理治療師進行咨詢。

  對於二級和三級的扭傷,在急性期後,康復方案將以增加關節的無痛活動范圍和力量為目標。最後一個階段的治療則是本體感受的訓練(這是避免未來再次受傷的關鍵),在康復開始後的三到四周,開始通過平衡板等工具作為訓練工具。在進行本體感受訓練時應提供外力輔助,以便傷者能夠安全地通過訓練提升平衡感和神經肌肉控制能力。

  手術和術後治療

  手術多數應用於處理慢性踝關節的穩定問題,而非急性損傷。例外就是當保守治療方案無效時,也有考慮進行手術治療的可能。

  術後的康復原則為:術後兩周內在患處安置夾板,然後將腳踝至於中立位並抬高,可以開始進行輕微的拉伸,但是在前6周都不要進行被動的內翻拉伸。在此之後,原則上可以進行和保守治療相同的復健方法。建議在初始的三個月全天佩戴護踝,以及之後進行所有高風險運動時佩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