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康復理療 >> 高齡患者下肢骨折康復處理

高齡患者下肢骨折康復處理

  老年人機體的生理功能普遍衰退,健康狀況欠佳,神經反應速度和准確性下降,因骨質結構特點,易受外力沖擊或步態不穩導致下肢骨折,心態發生強烈變化,護士采取及時、主動的康復有益於患者功能的康復,減少並發症,提高生存質量。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對收治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例采取了康復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齡65~100歲,平均年齡78.0歲。股骨頸骨折48例,股骨粗隆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10例,髌骨骨折6例,胫骨骨折4例。

  2護理方法

  2.1心理支持

  老年人骨折後,心態不能及時調整,或由於大腦退行性病變引起病態心理。護士要針對老年人的表現,多陪伴,多幫助解決其臥床期間的生活需要。積極與家屬溝通,維護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調整患者良好的心態。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精神需求,使老年患者正確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為進行被動一主動的活動打下穩妥的心理基礎。

  2.2一般康復

  (1)老年人股骨骨折可臥氣墊床,加強營養,多食蔬菜,多飲水,保持皮膚完整,大小便正常。牽引治療的患者要保持外固定架牢固和良肢位,不可用被子壓住牽引繩等,保證正確的有效牽引。在牽引4~6周後可帶著牽引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同時練習健肢活動。去除牽引後,要加強髋、膝、踝關節的活動,主動或被動地練習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和臀肌。一般強調病人不能傷肢負重,初次下地行走,須有專人看護情況下,采取三點步態,防止摔倒。

高齡患者下肢骨折康復處理

  (2)術後患肢應適當抬高,高於心髒水平的功能位,以利於患肢靜脈,淋巴回流。股骨頸骨折者,應保持肢體於外展中立位,防止髋關節內收、外旋造成髋關節脫位。長期肢體固定及關節內骨折,應置患肢於功能位,對於腫脹明顯者,靜滴20%甘露醇,並調整肢體位置,慎防骨筋膜綜合征的發生。

  2.3功能鍛煉

  (1)術後第1天即指導和幫助被動地傲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的鍛煉和關節的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按摩,關節的被動活動,防止制動對骨骼肌產生多方面影響,如骨骼肌重量減少,肌細胞變性,肌纖維變性,肌衛星細胞功能下降及影響收縮力等I”。

  (2)術後第2天開始,在病人能耐受疼痛的前提下,鼓勵病人腿部肌肉做Tens訓練(繃緊一放松訓練),100次/min,可分次進行。同時開始做踝關節的背屈、跖屈活動,從20次。開始逐漸加大。活動量遵循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的原則,保持肢體功能位,防止馬蹄足的發生。每次練習不應加重原有腫脹和疼痛。

  (3)術後1周做除固定關節以外上下骨關節的主動運動,用力做膝關節屈曲過伸,踝關節背屈路屈活動,5~6次/d,10-20次/次,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

  (4)可視病情、體質,鼓勵病人利用3點、5點支撐抬高上身和臀部,也可借助到吊環、聲音反饋進行,隔4h做1次,持續10~15s。防止壓瘡的發生。或囑病人伸直膝關節進行抬腿練習,提高股四頭肌的肌力。

  (5)囑病人出院後堅持功能鍛煉及定期復查。

  2.4健康教育

  對90例老年患者及陪護的調查顯示: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是陪護的尊重占55.97%及語言上的交流占50.0%,所以針對家屬的陪護,護士應指導其共同參與,告知老年患者教育特點,如量化教育、多次重復等,期望出院後得到連續的功能鍛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