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1979 年)和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1986 年)定義疼痛為: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1995 年,美國疼痛學會主席James Campell提出將疼痛列為“第五大生命體征”。疼痛是骨科醫生面臨的常見臨床問題。如果不在初始階段對疼痛進行有效控制,持續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病理性重構,急性疼痛有可能發展為難以控制的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不僅是患者的一種痛苦感覺體驗,常用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軀體和社會功能,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使患者無法參與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動。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對疼痛認識的提高,人們對鎮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在明確病因、積極治療原發骨科疾病的基礎上,盡早鎮痛是醫生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僅為學術性建議,具體實施時仍需根據患者以及具體的醫療情況而定。
一、疼痛的分類
根據疼痛持續的時間和性質,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指新近產生並可能短期存在(3個月以內)的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的疼痛即為慢性疼痛。根據病理學機制,疼痛可分為傷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或包含兩者的混合性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是指傷害感受器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應,疼痛的感知與組織損傷有關。由外周或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綜合征稱之為神經病理性疼痛。
二、疼痛的判定及評估
在疼痛診斷與評估過程中,應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確認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況:需要緊急評估處理的嚴重情況,如腫瘤、感染、骨折及神經損傷等;影響康復的精神和職業因素,包括:對疼痛的態度、情感、職業特點等。 對於上述臨床、精神和職業因素需要同時進行干預處理。
三、疼痛的處理目的及原則
疼痛處理目的:解除或緩解疼痛;改善功能;減少藥物的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包括身體狀態、精神狀態的改善。
四、骨科疼痛處理的常用方法
(一) 非藥物治療:包括患者教育、物理治療分散注意力、放松療法和自我行為療法等。非藥物治療對不同類型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及注意事項,應根據疾病及其進展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二)藥物治療: 有很多種,包括局部外用藥物;全身用藥;阿片類鎮痛藥;復方鎮痛藥;封閉療法;輔助藥物。
五、骨科圍手術期疼痛處理
骨科圍手術期疼痛包括原發疾病和手術操作引起的疼痛,或兩者兼而有之。
(一)圍手術期鎮痛的目的:減輕術後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手術質量的整體評價;使患者更早地開展康復訓練;降低術後並發症。
(二)骨科圍手術期疼痛處理:有效的圍手術期疼痛處理應包括術前、術中及術後三個階段,術中鎮痛由麻醉科醫生承擔。
1.術前鎮痛:部分患者由於原發疾病需要術前鎮痛治療,考慮到藥物對出血的影響(如阿司匹林),應換用其他藥物或停止使用。
2.術後鎮痛:術後疼痛強度高,炎症反應重;不同手術的疼痛強度及疼痛持續間有較大差異,與手術部位及手術類型相關。術後即可進食者可采用口服藥物鎮痛;術後禁食者可選擇靜脈點滴等其他給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