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康復理療 >> 骨科術後康復應適當“偷懶”

骨科術後康復應適當“偷懶”

  47歲的王先生骨折後查閱了大量資料,深知康復治療重要性的他早早進入了康復階段,並積極進行各種鍛煉,給自己“加餐”不少。但令王先生感到疑惑的是,努力的鍛煉並沒有取得滿意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德州市中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管治療師崔國良告訴他,過分鍛煉也屬於康復治療的一種誤區。“王先生在術後康復的過程中,完全將注意力放在了損傷部位上,但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

  崔國良介紹,手術後的部位血管損傷嚴重,側支循環沒有充分建立,過分的鍛煉會讓手術部位的積液難以吸收回流,一直處在腫脹狀態對關節的角度變化是很不利的,長久下去積液附著在關節周圍會發生組織粘連甚至變性,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過分的鍛煉會造成關節周圍肌肉疲勞,乳酸堆積嚴重,第二天關節疼痛加重患者會出現想動不敢動的現象,需要幾天或者多天的休息才能恢復,這樣反而影響鍛煉的效果。”

  骨科術後,怎樣的康復治療才最科學呢?崔國良介紹,患者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從靜力練習過渡到動力練習

  傷病或者手術後的功能練習,在早期應該使關節不動或者只有小范圍活動,這樣可以避免反復活動關節增加炎性反應,同時保護組織正常的生長愈合。要等到炎性反應不明顯、肌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後,才能逐步過渡到大范圍大負荷的活動,最後到恢復日常生活和運動。

骨科術後康復應適當“偷懶”

  合理控制運動量

  每天的所有練習結束之後,肌肉的酸脹疲勞感和關節的各種不舒服,要控制在休息一夜後可以基本緩解的程度,這就說明練習適量。如果疲勞感第二天還是非常明顯,或者是關節的疼痛沒有減輕,就說明應該減少練習的量,或者調整成難度和強度更小的練習。

  不同階段注意不同重點

  傷病或者手術後的早期,因肌力水平較低,組織的炎性反應比較明顯,要以小負荷或靜力性的耐力練習為主。肌力水平提高之後,要以絕對力量的練習為主。到了功能練習的後期,要提高最大力量,選用大負荷練習。如果是關節粘連,就要以關節活動度的練習為主,肌力練習是必要的補充,但不能是重點。

  練習的質量重於數量

  練習中的不同動作是針對不同肌肉和不同功能練習的,如果不能用正確標准的動作姿勢進行練習,需要鍛煉的肌肉得不到鍛煉,不但沒有效果,不能為後續的訓練打下基礎,甚至可能造成新的損傷。

  長期堅持、循序漸進

  肌肉體積的增長至少需要8~10周,自我感覺力量的增長也要2~3周才能有效果,像本體感覺和協調性、靈活性、力量、速度、耐力等運動能力,要提高和恢復更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同時訓練還要從少至多、從易到難,從靜止姿勢的靜力練習到運動中的動力練習,從簡單動作到復雜動作。

  崔國良提醒患者,術後康復時絕不能因為感覺好就增加練習的數量和難度及日常生活的活動量,更不能冒險去嘗試沒有練習過的動作、勉強去加大關節活動度的角度進展,因為病情狀態隨時都在變化,一時狀態好不一定是功能恢復,只有一段時間的穩定後,才是功能水平提高的真正表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