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關節脫位,整復方法有多種,最常用口腔內復位法,因其衛生程度欠佳且有時病人很痛苦,筆者試用捻轉法治療此病,收到較佳療效,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20例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齡15~30歲10名,30~45歲8名,45~60歲2名;新鮮脫位18名,習慣性脫位2名。
治療方法 (1)整復方法 令患者背靠於牆邊,頭中正靠於牆上。術者立於患者身前,分別單側復位。以右側為例:將右手扶於患者左側面頰,右手拇指放於左側突出之髁狀突前上方,向內下方逆時針捻轉按壓,余四指同時扶於左下颌角後,以髁狀突為軸稍向前托轉,髁狀突即可復位。同法將另一側髁狀突復位。
(2)固定及功能鍛煉 用頂颌吊帶限制下颌活動。新鮮脫位3~5天,習慣性脫位5~7天。固定期間行咬合動作鍛煉以增強嚼肌牽拉力。
治療結果 (1)復位標准 下颌上抬,合口恢復。突出之髁狀突回納,顴骨下凹陷消失。牙齒咬合關系恢復正常,下颌骨開合功能恢復。
(2)治療結果 經隨診患者均功能恢復,疼痛消失。
討論 颞下颌關節分上下二腔,上腔大而松,允許髁狀突與關節軟骨盤一起向前滑動,因而稱滑動關節。下腔小而緊,只允許髁狀突轉動,稱鉸鏈關節。髁狀突縱軸向後下傾斜約30度。颞下颌關節脫位時,髁狀突越過颞骨關節結節最高點,將關節軟骨盤擠於颞骨關節結節前下方,使關節軟骨盤不能滑動而發生鉸鎖,髁狀突不能回位所致。因此颞下颌關節脫位實際上是颞下颌關節的滑動關節發生鉸鎖所致,此時髁狀突仍可轉動。筆者利用此特點,手法復位時使下颌骨發生側方移動,以對側髁狀突為軸轉動,復位側髁狀突發生旋轉及向內後下側移動。此時髁狀突關節面相對於颞骨關節結節最高點成斜面上的滾動轉動運動,基本不對抗緊張的翼外肌、二腹肌、颞肌、嚼肌,相反緊張的肌肉有助於髁狀突的後移。當髁狀突關節面最高點移動於颞下颌關節最高點下方時成極不穩定狀態,關節軟骨盤鉸鎖松解,滑動功能恢復,受肌肉牽拉而向後滑動而使髁狀突復位。筆者之所以采用單側分別復位是因為雙側同時復位不能形成髁狀突的轉動,不能有效松解鉸鎖,且需對抗肌肉牽拉力大,而影響關節復位。此法因為基本不對抗肌肉力量因而痛苦小。而此法的衛生優點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