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中醫骨科 >> 肩關節周圍炎針灸療法

肩關節周圍炎針灸療法

  中醫學中,本病稱“漏肩風”、“肩凝”等,屬痺症范疇。多因年老體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經脈痺阻;或跌僕損傷,瘀血留內,氣血不行,經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

  針灸治療肩痛在《針灸甲乙經》、《備急千全要方》、《針灸資生經》及《針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記載。現代明確提到肩關節周圍炎的針灸治療首見於1954年。六十年代報道頗多,但以傳統的針刺法為主。近二十年來,幾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被用於本病的治療,諸如刺血、針刺、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熱針、穴位微波法、電針以及穴位注射等,為提高療效,還往往將二或三種方法結合運用。目前,針灸及各種穴位刺激法的療效大致類似,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後,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後屈等;然後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條口透承山;>30天者,選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後,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後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後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30天者,針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藥物用丁公籐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

肩關節周圍炎針灸療法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稜針或铍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范圍以稍大於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鐘,拔出1~3毫升血為度。去罐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並行被動活動5~10分鐘,每隔2~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練。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曲池、曲澤。

  配穴:肩貞、肩髎、肩內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配穴據症酌取,均為患側。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象之靜脈,然後用消毒三稜針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後拔罐5分鐘。每10~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

  配穴:肝、脾、皮質下。

  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後,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後,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後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10~15分鐘。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