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治療 >> 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3例,20歲以下1例,21~30歲7例,31~40歲20例,41~50歲26例,51~60歲19例,61~70歲14例,70歲以上6例,最大77歲,最小16歲,女49例,男44例。

  1.2 療效觀察

  患者治愈56例,顯效19例,有效13例,無效5例。在臨床上一個療程為10d,其中一個療程治愈13例,兩個療程治愈19例,三個療程治愈15例,三個療程以上治愈9例。

  2 推拿手法

  2.1 手法1

  患者取坐位,術者立其後,拇指或多指沿枕骨下緣自上而下撫摸或緩揉項韌帶和頸部肌群至第7頸椎數遍。手掌或多指自肩井穴沿斜方肌和岡上肌揉至肩峰處數遍,本手法要求輕揉、舒適。

  2.2 手法2

  患者取坐位,術者立其後,拇指或多指拔揉頸部骶嵴肌,提肩甲肌、胸鎖乳突肌、岡上肌、岡下肌,多指拿提肩甲肌、斜方肌數遍。

  2.3 手法3

  患者取坐位,術者立其後,雙手掌分別放在頸椎橫突尖部,即頸部骶嵴肌外緣處,用力向內擠壓,當擠壓到一定程度時,雙手掌掌根緩緩向上推理。此手法自第6頸椎橫突向上做至1、2頸椎橫突,反復數遍。

  2.4 手法4

  點按風池、風府、缺盆、秉風、天宗、手三裡、內關、少海、列缺等腧穴。

  2.5 手法5

  以患者第5頸椎棘突向左偏歪為例:患者坐於方凳,術者立其後,左臂肘部卡住患者下颌部,手掌俯於後枕部,右手拇指按住第5頸椎右側橫突部,左臂緩緩用力向上拔起患者頭部,使其向左緩緩轉動,當轉到最大限度時,左臂向左猛然用力轉動患者頭部,與此同時,右手拇指用力推按第5頸椎橫突,此時可聽到清脆的“咔嚓”聲,手法即獲成功。此手法屬整復手法,又叫動法。

  3 典型病例

  韓某,女,36歲。2007-05-20,由家人攙扶到本院就診,患者因在床上平躺坐起時,突感頸部疼痛不適,隨即出現眩暈、惡心、渾身出汗,檢查發現患者頸部活動受限,頸部肌肉緊張。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頸部軟組織損傷後,肌肉韌帶痙攣,以及滲出物水腫擠壓椎動脈所致。根據病情,運用手法1和手法4進行治療。3d後症狀明顯好轉,患者可單獨到醫院就診,經過一個療程後痊愈。

  4 體會

  椎動脈的走行是由第6頸椎橫突孔突入上行,沿經上6個頸椎橫突孔,椎動脈自環椎橫突孔突出後繞過環椎側塊後方,越過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轉而上行,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由此可見,頸部發生病變將很容易壓迫椎動脈造成對大腦的供血障礙。筆者根據近年來對本病的治療,一般可將其分為急性、慢性兩大部分。

  急性患者一般是由於扭閃或外力作用所致,頸部軟組織損傷引起肌肉或韌帶的痙攣以及滲出物水腫而擠壓椎動脈或頸椎小關節半錯縫,出現結構異常而牽拉椎動脈使椎動脈血流不暢,對大腦供血不足,引起眩暈、惡心、嘔吐。此型患者往往發病較急,症狀較劇烈,嚴重時患者不能獨自行走,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在治療時,手法應輕揉主要以手法1和手法4結合運用,目的是解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痙攣,促使頸部滲出物水腫的消散和吸收,故要嚴禁暴力手法,以免造成新的損傷。如惡心較劇烈者可點缺盆、內關;眩暈較重者可點風池、天宗、手三裡;如有小關節半錯縫者,早期不宜用手法5進行整復,因此時患者疼痛較重,難以配合,手法不易成功,待症狀緩解後再使用整復手法。

  慢性患者主要是由於坐姿不正或長期一個姿勢工作致使頸部肌肉韌帶功能減退,造成肌肉韌帶粘連或結索以及椎間盤的變性突出或頸椎骨質增生小關節紊亂,致使頸部椎間韌帶扭曲,均可擠壓椎動脈,引起頭暈、惡心、頭痛。部分患者還伴有心慌、胸悶以及上肢困脹等症狀。本型患者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根據病情運用手法2或手法3而進行治療。手法2可松解肌肉韌帶的粘連和結索,使其功能恢復。手法3可理順頸部肌肉韌帶的扭曲,使椎動脈受壓現象得以改善,而對小關節紊亂或半錯縫可用手法5進行整復,對部分患者運用推拿手法治療1個療程後,症狀仍不見好轉時可適當配合牽引,如牽引後,患者有不適感覺時將暫停牽引。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中應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靈活運用手法,切不可一概而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