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屬中醫學“痺證”范疇。臨床辨證主要分為肝腎虧虛、風寒濕痺兩種類型。頸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大約30歲之後,頸椎間盤就開始逐漸退化,含水量減少,並伴隨年齡增長而更為明顯,且誘發或促使頸椎其它部位組織退變。生物力學角度來看,第5—6、第6—7頸椎受力最大,因此,頸椎病的發生部位在這些節段較為多見。
頸椎病耳穴望診,可見頸椎穴呈結節狀或珠狀、條索狀高低不平的隆起、有症狀時呈點狀紅暈或邊緣紅色,即“點白邊紅”的色澤改變、根據其陽性反應物的部位,可區分頸椎病的病變部位。頸椎穴觸診,可觸及結節成殊狀、條索狀物,並有明顯壓痛。此外,腎穴也可有壓痛。根據在頸椎穴觸及條索的位置,可推斷骨質增生的位置、如頸椎穴近胸椎處觸及條索時,則多提示5、6、7頸椎骨質增生;如在頸椎穴近輪屏切跡處觸及條索、結節狀物,多提示3、4頸椎骨質增生。一般說來,頸型以片狀增厚為特征,神經根型以結節、壓痛點為多見;椎動脈型以潮級隆起或條索為主;脊髓型以褐色、質硬、隆起為明顯;頸型以片狀增厚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