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症狀 >> 落枕與頸椎病關系密切

落枕與頸椎病關系密切

  落枕是指人在睡覺或外傷後突感頸部肌肉疼痛,尤以頭頸部轉動時更甚,臨床表現為晨起突感頸後部、上背部疼痛不適,以一側為多,也有兩側俱痛者,或者一側重,一側輕。多數患者可以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檢查時頸部肌肉有觸痛。由於疼痛,使頸項活動欠利,不能自由旋轉,嚴重者俯仰也有困難,甚至頭部強直於異常位置,使頭偏向病側。

  引起落枕的原因有很多種。

  1.姿勢不良

  夜間睡眠姿勢不良、頭頸長時間處於過度偏轉的位置,或者因為睡眠時枕頭不合適,過高、過低或過硬,使頭頸處於過伸或過屈狀態,均可引起頸部一側肌肉緊張,使頸椎小關節扭錯,時間較長即可發生靜力性損傷,使傷處肌筋強硬不和,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疼痛不適,動作明顯受限等。

  2.頸部受風著涼

  如睡眠時受寒,盛夏貪涼,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筋絡痺阻,以致僵硬疼痛,動作不利。

  3.頸椎病

  頻繁的落枕現象,指一年內出現3~4次甚至更多。如果是反復落枕,就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是早期頸椎病的一種表現。

  4因傷頸椎

  頸椎病是因為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以頸肩痛,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至於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少數患者伴有眩暈。頸椎病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因頸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並引起相應臨床症狀的疾病。

  頸椎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據統計,其發病率隨年齡升高而升高。

  1.慢性勞損是禍首

  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長期的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炎症機化,並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

  2.外傷是直接因素

  外傷是頸椎病發生的直接因素,但往往在外傷前人們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使頸椎處於高度危險狀態,外傷直接誘發症狀發生。

  3.不良姿勢損傷頸椎

  不良的姿勢是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長時間保持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導致局部過度活動,損傷局部椎間盤、韌帶等,易發生頸椎病。所以,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喜歡高枕,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的旋轉頸部或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這些不良的姿勢均會使頸部肌肉處於長期的疲勞狀態,容易發生損傷。因此長時間低頭看書或者坐辦公室人員易患頸椎病。

  4.頸椎發育不良或缺陷

  頸椎的發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頸椎病發生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亞洲人種相對於歐美人來說椎管容積更小,更容易發生脊髓受壓,產生症狀。在單側椎動脈缺如的患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率幾乎是100%,差別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另外,顱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狹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發育異常,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退行頸椎的病理改變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之一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間盤運動范圍較大,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

  退行性變的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的脫水,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繼而發生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

  椎間盤退變常會引起繼發性的椎間不穩定,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韌帶組織之間形成的間隙,由於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

    椎體前後韌帶的松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對頸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

    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