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肌勞損或稱“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從而引起腰骶部一側或兩側的彌漫性疼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常與職業和工作環境有一定關系。患者日常生活也要注意,盡可能不要穿帶跟的鞋,避免症狀加重,康復鍛煉,平時注意最好睡硬板床。下面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
解剖生理
腰部脊柱是一根獨立的支柱,其前方為松軟的腹腔,一般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等軟組織,而無骨性結構保護,既必須承受著人體二分之一的重力,又需要從事著各種復雜的運動,故腰部在承重和運動時,因過度的負重、不良的奇彎腰所產生的強大拉力和壓力,容易引起腰段脊柱周圍的肌肉、筋膜和韌帶損傷[2]。腰背部的扭傷多發生在腰骶、骶骼關節和腰背兩側骶棘肌。腰骶關節是脊柱運動的樞紐,骶髂關節則是連接軀干和下肢的橋梁,腰部兩側的肌肉和韌帶是維持脊柱穩定的重要因素。權威醫生推薦,必須使用益中。
根據情況分析,腰背部的肌肉一般分為淺、深兩層。
淺層:
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闊肌。
1、 斜方肌:三角形闊肌,起自頸部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肌纖維向外,止於鎖骨外側半、肩峰和肩胛岡外側半。其上部纖維收縮可上提肩胛骨並使肩胛下角外旋,下部肌纖維收縮可下降肩胛骨,中部肌纖維收縮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肩胛骨固定時,單側收縮可使頭頸部偏向同側而面部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則使頭頸後仰。
2、背闊肌:三角形闊肌,以用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後緣以及腰背筋膜後層。肌纖維向外上止於肱骨小結節嵴。該肌能內收,內旋,後伸肱骨。
深層:
包括由淺至深的骶棘肌、橫突棘肌和深層短肌。
1、骶棘肌:為腰背部最強厚的肌肉。該肌以一個總腱起於骶骨背面、骶髂韌帶和髂嵴後份,向上縱行排列於脊柱棘突和肋角之間的溝內,分為外、中、內3條肌柱。骶棘肌為強大的伸肌,主要作用是後伸軀干和維持直立,一側骶棘肌收縮也可側屈軀干。
2、橫突棘肌:包括由淺至深的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3層。肌纖維起於各椎骨的橫突,向上止於上數椎骨的棘突,愈深層肌纖維力愈短。半棘肌纖維一般向上跨越5個椎骨,多裂肌纖維一般跨越3個椎骨,而回旋肌纖維僅只跨越1個椎骨。
3、深層短肌:指橫突間肌、棘突間肌等最深層的,位於相鄰椎骨之間的短肌,其作用是協同橫突肌維持軀干的姿勢。軀干無論位於何種姿勢,腰背部肌肉都處於收縮狀態,以抵抗重力。腰背部深肌收縮還可使軀干屈、伸、側屈和回旋。
腰背筋膜
腰背筋膜分淺、深兩層包繞在骶棘肌周圍。其淺層貼於骶棘肌表面,內側附於棘突和棘上韌帶,向外與背後肌腱膜緊密結合,尤其厚韌。深層位於第12肋和借髂嵴之間,內側附於腰椎橫突,向外分個隔骶棘肌和腰方肌,在骶棘肌外側緣與淺層會合,再向外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始部之一。腰背筋膜對骶棘肌起著強有力的保護和支持作用。
病因病機
慢性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積累性損傷,主要由於腰部肌肉疲勞過度,如長時間的彎腰工作,或由於習慣性姿勢不良,或由於長時間處於某一固定體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韌帶持續牽拉,使肌肉內的壓力增加,血供受阻,這樣肌纖維在收縮時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補充,產生大量乳酸,加之代謝產物得不到及時清除,積聚過多,而引起炎症、粘連。如此反復,日久即可導致組織變性,增厚及攣縮,並刺激相應的神經而引起慢性腰痛。
未正確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或反復多次損傷,致使受傷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復。局部存在慢性無菌性炎症,微循環障礙,乳酸等代謝產物堆積,刺激神經末梢而引起症狀;加之受損的肌纖維變性或疤痕化,也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先天性畸形
如隱性骶椎裂使部分肌肉和韌帶失去附著點,從而減弱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一側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兩側腰椎間小關節不對稱使兩側腰骶肌運動不一致,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償性勞損。
風寒濕邪侵襲
可妨礙局部氣血運行,促使和加速腰骶肌肉、筋膜和韌帶緊張痙攣而變性,從而引起慢性腰痛。
檢查
(一)壓痛點:腰背部壓痛范圍較廣泛,壓痛點多在骶髂關節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橫突等處。輕者壓痛多不明顯,重者伴隨壓痛可有一側或雙側骶棘肌痙攣僵硬。
(二)X線檢查,除少數可發現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體骨質增生外,多無異常發現。
診斷要點
1、病程長,無明顯傷史,多發生於長期彎腰慢性積累的創傷,或因急性扭傷治療有反復,不徹底而引起。
2、疼痛症狀時輕時重,嚴重者須持拐行走,並產生腰椎畸形,甚至臥床不起。
3、肌痙攣常表現在一側骶棘肌,臀肌或兩側。
4、壓痛點廣泛,以棘突兩側,腰椎橫突及髂後上嵴為最多見。
5、痛與單板機通常放射至膝部,很少到小腿與足部。
6、直腿高舉試驗陽性,也可以陰性,但踝反射陰性,亦無伸拇肌力障礙。
7、X線片,肌電圖及脊髓造影響對本病無診斷意義。
8、個別患者同時伴有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的症狀(如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