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又稱老年性關節炎。顧名思義,老年人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骨性關節炎最大的受害者。針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甚至可以達到50%左右,而其中又有25%的人發病非常嚴重,直接影響到日常行走和日常生活,不得不救助專業治療機構。骨性關節炎可大可小,但是為何發病率如此之高,老年人有沒有辦法預防?骨性關節炎該怎麼治?都是擺在老年人面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骨性關節炎 老年人群高達50%
骨關節炎又成老年性關節炎,是關節退化關節軟骨被破壞所導致的退變性關節炎。60歲以上的老人發病幾率可高達50%, 25%的患者症狀明顯。患上骨關節炎,輕則腰酸背痛,走路、上下樓梯都會有刺痛感,重者需要臥床休息和手術治療,苦不堪言。
以關節模型為例,查振剛教授介紹到,關節與關節之間,存在一層非常關鍵的軟骨層,這些軟骨層和軟化層一起,在關節運動時起到連接、軟化和緩沖的作用,減輕關節之間的直接摩擦,使得人體運動富有活力,肢體富有彈性,關節在運動中不受損傷。
但是,由於老年人,特別是絕經期後體內雌性激素水平變化較快,骨質流失加劇,非常容易發生骨質疏松,關節之間的軟骨骨質流失,導致軟骨韌性減弱,潤滑能力下降,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加劇,成為老年人腰腿痛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骨性關節炎往往還伴生嚴重的關節內骨質增生,進一步加劇疼痛。
骨性關節炎一開始,只是骨頭小小的,淺淺的潰瘍,以後慢慢的出現軟骨退化,怎麼會出現骨質增生呢?一句很經典的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軟骨退化後,骨關節之間的摩擦加大,為了抵抗摩擦,骨質就開始增生,結果以後周圍就產生增生,增生就會對周圍的組織產生破壞。
老年人為什麼總是腰腿疼痛
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是抱怨,以前腿好腰好骨頭好,怎麼一上了年紀,不管做點什麼都麻煩,三天兩頭的這裡疼哪裡痛,走路時間長了痛,彎腰也痛,提點東西上樓腰酸背痛,為什麼關節疼痛總是困擾著老年人?
專家介紹說,人體的骨質流失實際上,從35歲到40歲左右就已經開始了,初期流失並不明顯,人體吸收的鈣質與排出的鈣質大致相等,骨密度和關節的潤滑度都能夠保持正常,這個階段的人體骨質較好,一般不會出現各種關節疼痛。
但是,到了50歲、60歲的時候,骨質流失加劇,關節和椎體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壓縮,關節窩擴大,范圍加深,以至軟骨峽谷底層也露了出來。這個時期就比較容易發生問題了,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走個幾百米就出現紅腫,休息一會就好了,一走路就反復。這就是典型的關節間軟骨過度磨損的表現。
還有一句俗話:“人老骨先老”。 到了60歲、70歲的時候,由於長年累月的磨損和骨質流失,椎體之間的軟骨磨損基本消耗完畢。有些病人到醫院檢查後,連醫生都會覺得痛心,關節上,骨與骨之間的軟骨潤滑層都已經被消磨殆盡,走路、上樓梯等運動時,相當於沒有潤滑,骨與骨直接摩擦,加上骨質增生,怎能不痛!
如果說骨性關節炎導致疼痛,使老年人生活不便,那麼骨性關節炎的另一個隱性危害就更加不得不防了。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骨性關節炎患者中,老年癡呆的比例較健康老年人要高得多。雖然說老年癡呆的發病與社會、家庭也有聯系,但是骨性關節炎的作用不容忽視。
止痛藥 你還吃?
專家指出,骨性關節炎的治療發展到現在,有兩個非常明顯的錯誤方向,第一個錯誤來自醫療機構,為了緩解病人的疼痛,給病人開大量的止痛片,鎮痛藥品,認為“不疼”就是治愈了;另一個錯誤則來自病人,很多時候病人也會有一些錯誤的按段,以為病好了,不痛了,就可以不管了。
但是,專家提醒患者:沒有經過詳細的醫學檢查,你怎麼知道病變有沒有向下發展。由於關節間的軟骨沒有血管和神經,雖然通過止痛藥暫時壓制了疼痛,但是椎體之間對軟骨的壓迫還在繼續,磨損也還在繼續,骨質增生照樣生長。
因此,老年人如果常發腰腿疼痛,甚至出現關節活動不暢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切勿自己根據經驗亂買藥,亂補鈣。骨性關節炎病變初期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理療、藥物、注射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等等。
但是,一旦出現膝關節疼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影響到老人的日常生活的時候,就不能夠坐視不理了,最好進行手術治療。如果經過檢查,關節病變處於中期,則可以施行膝關節鏡下探查並清理術;如果已經處於病變末期,則可以施行膝關節置換術,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行走和日常生活。
曾經有一名患者,明明是骨性關節炎的患者,遵從醫囑進行藥物治療,但是嫌棄療效太慢,沒能抵擋住鋪天蓋地的小廣告的誘惑,去某位“神醫”花7000元買回了一堆不知名的“祖傳秘方”,服用一個多月,毫無效果。後來,患者反映給醫生,經過儀器一化驗,那些標著“1號”“2號”的小藥丸不過是某種重要的粉末,加上一些無毒的黏合劑制成的。很多患者雖然明知有可能上當受騙,但是禁不住“立刻見效”的誘惑,前赴後繼的上當受騙。
年齡、體重、職業都是關節炎誘因
骨性關節炎嚴重干擾者患者的日常生活,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家人也不得不抽出大量的時間照護,久而久之甚至會引發家庭問題,那麼,什麼樣的因素會導致骨性關節炎呢?我們該如何預防?
專家向我們介紹了三種最常見的因素:年齡、體重、職業。
首先,骨性關節炎有著非常明顯的高危人群,60歲以上的老人有50%的幾率受到骨性關節炎的困擾。尤其是女性,絕經期後雌性激素的迅速下降,會導致骨質流失加劇,關節更容易出毛病。
其次,體重也是很多老年人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體重超重的老人更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老年人由於骨質流失,關節潤滑能力下降,運動能力已經下降,體重過重將會直接加大關節的壓力,導致關節炎的發生。
最後,某些職業也是骨性關節炎的高發人群,最明顯的就是運動員,尤其是溜冰、滑雪等運動員,由於長年累月的高強度訓練和比賽,關節磨損非常嚴重。查副院長曾經接待過一名著名的花滑運動員,當醫生使用關節鏡檢查時,驚訝的發現,由於常年的訓練和比賽,她的關節的實際年齡整整超過生理年齡10歲,也就是僅僅20歲的人,關節的磨損程度就已經達到了30歲、40歲的程度,觸目驚心。因此,運動員更要格外愛惜自己的身體,絕不要帶病上陣。
專家提醒老年患者:骨性關節炎是分級的,程度不同,只要有專家指導,就可以阻斷它的發展。
每天3華裡 輕松應對骨性關節炎
老年人作為骨性關節炎的高發人群,有沒有什麼日常保健和預防手段呢?
專家指出:高風險病人髌骨關節最容易磨損,下蹲的時候,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情況下的6倍,骨質疏松或者年紀大的人應該盡量避免深蹲,以免加深對關節的磨損,誘發骨質疾病。而且,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上下樓梯頻繁的話,關節的壓力也會增大,很容易引發關節疾病。
同時,查院長還指出:無論如何,運動都是預防骨性關節炎的最好武器。人體健康如逆水行舟,“動則進,不進則退”。運動可以加強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呼吸、運動等多個身系統。掌握良好的運動方法後,完全可以做到“80歲的年齡,50歲的骨骼”,剩下的30年生理年齡完全可以當做“人生紅利”。
在運動方法上,專家不贊成腿腳不便的老年人登山,但並不是不登山,登山要選擇坡度緩,距離不太遠、空氣清新的地方,而且頻率不宜太快,慢步走即可。比起登山,最為簡便的方法就是散步,根據研究,老年人每天散步1.5公裡,也就是3華裡已經足夠,按照正常的步幅全進,不要刻意的加快或者放緩。
有條件的老年人還可以進行游泳鍛煉,游泳是一種非常好的全身鍛煉。水流和水壓可以幫助按摩全身各個關節,而且游泳時,人體漂浮在水中,人體常年處於高壓狀態下的踝關節、膝關節、髋關節都會得到放松,整個身體尤其是下肢的壓力大大減輕,在放松關節的同時鍛煉肌肉,屬於老年人理想的鍛煉方式。
同時,專家提醒老年人在運動鍛煉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勉強自己一定要達到某一個目標,出現不適或者疲憊的時候要注意休息。過度的運動不僅起不到鍛煉效果,還會對老年人脆弱的身體造成傷害。
除了運動,對於希望通過食療補鈣來預防、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們來說。補鈣食品可供選擇的也很多,海產品、豆制品、奶制品、黑芝麻都是不錯的選擇,海產品的鈣質比較多,膠質成分豐富,對骨骼和關節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