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中老年人行走困難,雙腿呈現“O”形或者“X”形,這種疾病在醫學上被稱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該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50歲後發病率明顯增高。其中,女性患者的發病率約是男性的4~5倍。所以有人說骨性關節炎是老年人致殘的頭號殺手(又被稱作不死的癌症)。
骨性關節炎成因復雜,體重的增加和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肥胖亦是病情加重的因素。另外,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因此,骨質疏松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幾率就增多。還有就是在異常狀態下的關節,如在髌骨切除術後環節處於不穩定狀態時,當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並加上局部壓力,就會出現軟骨的退行性病變。研究發現,遺傳因素也是骨性關節炎重要成因之一。資料表明患有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子女發病率比正常人高。有些人年輕的時候反復關節外傷,膝關節半月板、韌帶損傷後長期遺留關節不穩定等原因也可造成骨性關節炎的發病。
我們知道,雙側膝關節如同汽車的四個輪胎一樣,如果運動過度很可能出現磨損。如果患者體重過重,運動過度,都可以造成膝關節很早出現骨性關節炎。如果年輕時期是運動員,造成了關節韌帶損傷或者半月板損傷,可在早期發生骨性關節炎。
發病後,患者會出現反復發作性關節疼痛,如果出現上下樓疼、蹲起疼,可能是膝關節前方髌骨發生病變;如果行走疼、關節腫脹、關節僵硬、畸形、活動障礙,可能是大腿和小腿之間的骨軟骨退化。關節軟骨退變、磨損、消失,軟骨下骨裸露、硬化、軟骨下骨血腫囊性變,骨贅形成,滑膜增生、積液、韌帶及半月板退變、纖維化,肌肉萎縮,最終關節面廣泛破壞,導致關節畸形。
對於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一般而言,減少活動、減輕體重是長期的治療措施。如果患者能堅持,維持體重在標准范圍,可達到與長期服藥同樣的效果。對早期患者可服用非激素抗炎藥物(NSINS),千萬不能未經醫生診斷自行選擇藥物,特別是經熟人推薦自己配置的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含有不同劑量的皮質激素,服用短期內可以緩解疼痛,但長期服用會出現骨質疏松、皮脂腺機能退化以及全身免疫力下降等風險。
如果減少活動、減輕體重或通過服藥仍無法緩解疼痛,可以在關節鏡下進行微創手術,在膝關節內、外側部位植入一個筷子細的鏡子和器械,把關節腔進行清洗和打磨,可以緩解病人的疼痛,效果可以維持3年~5年時間。對於60歲以上病人可以考慮進行關節表面置換,將關節表面的骨刺和增生組織清除,表面包一個金屬外套,如同在牙表面包一個金屬外套,中間放一個耐磨的墊子,可以維持20年左右。
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預防骨性關節炎的關鍵是減少活動,尤其是上、下樓梯,避免造成雙側膝關節過度運動。值得提醒的是,青少年期一旦膝關節受到損傷,一定要及時治療,以免到中老年時引發骨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