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病因 >> 肩袖損傷病因講解

肩袖損傷病因講解

   對肩袖損傷的病因有血運學說,退變學說,撞擊學說及創傷學說四種主要論點。

    1、退變學說     Yamanaka通過屍檢標本研究所描述的肌腱退變的組織病理表現為:肩袖內細胞變形,壞死,鈣鹽沉積,纖維蛋白樣增厚,玻璃樣變性,部分肌纖維斷裂,有原纖維形成和膠原波浪狀形態消失,小動脈增殖,肌腱內軟骨樣細胞出現,肩袖止點(enthesis)退化的表現為潮線的復制和不規則,正常的四層結構(固有肌腱,潮線,礦化的纖維軟骨和骨)不規則或消失,或出現肉芽樣變,這些變化在40歲以下的成人中很少見,但隨年齡增長呈加重的趨勢。     Uhtoff等的研究表明了肌腱止點病變(enthesopcethy)的病理特點:肌纖維在止點處排列紊亂,斷裂以及有骨贅形成,肱骨頭軟骨邊緣與岡上肌腱止點間的距離——袖溝(sulcus)的退變程度與袖溝寬度成正比,肌腱止點變性降低了肌腱的張力,成為肩袖斷裂的重要原因。     肌腱的退化變性,肌腱的部分斷裂以及至完全性斷裂在老年患者中是常見病因。   肩袖損傷病因是什麼?     2、血運學說     Codman最早描述的“危險區”位於岡上肌腱遠端1cm內,這一無血管區域是肩袖撕裂最常發生的部位,屍體標本的灌注研究都證實了危險區的存在,即滑囊面血供比關節面側好,與關節面撕裂高於滑囊面側相一致,Brooks發現,岡下肌腱遠端1.5cm內也存在乏血管區,但岡上肌的撕裂發生率遠高於岡下肌腱,因此除了血供因素外,應當還存在其他因素。     3、撞擊學說     肩撞擊征(impingementsyndromeoftheshoulder)的概念首先由NeerⅡ於1972年提出,他認為肩袖損傷是由於肩峰下發生撞擊所致,這種撞擊大多發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鎖關節下面喙肩穹下方,NeerⅡ依據撞擊征發生的解剖部位而將其分為岡上肌腱出口撞擊征(outletimpingementsyndrome)和非出口部撞擊征(non-outletimpingementsyndrome),他認為95%的肩袖斷裂是由於撞擊征引起,岡上肌腱在肩峰與大結節之間通過,肱二頭肌長頭腱位於岡上肌深面,越過肱骨頭上方止於頂部或肩盂上粗隆,肩關節運動時,這兩個肌腱在喙肩穹下往復移動,肩峰及肩峰下結構的退變或發育異常,或者因動力原因引起的盂肱關節不穩定,均可導致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及肩峰下肌腱的撞擊性損傷,早期為滑囊病變,中晚期出現肌腱的退化和斷裂。     但一些臨床研究表明,肩袖撕裂的病例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肩峰下的撞擊無關,而是單純由於損傷或肌腱退化所致,此外,存在肩峰下撞擊的解剖異常的病例也並非都會發生肩袖破裂,因此,肩峰下撞擊征是肩袖損傷的一個重要病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4、創傷     (1)概況:創傷作為肩袖損傷的重要病因已被廣泛接受,勞動作業損傷,運動損傷及交通事故都是肩袖創傷的常見原因,Neviaser等在40歲以上的患者中發現,凡發生盂肱關節前脫位者,若在復位之後患肩仍不能外展,則其肩袖損傷的發生率為100%,而腋神經損傷僅占7.8%,在老年人中,未引起骨折或脫位的外傷也可以引起肩袖撕裂,任何移位的大結節骨折都存在肩袖撕脫性骨折,創傷可根據致傷暴力大小而分為重度暴力創傷與反復的微小創傷,後者在肩袖損傷中比前者更重要,日常生活活動或運動中的反復微小損傷造成肌腱內肌纖維的微斷裂(microtear),這種微斷裂若無足夠的時間修復,將進一步發展為部分或全層肌腱撕裂,這種病理過程在從事投擲運動的職業運動員中較為常見。     (2)暴力作用形式:急性損傷常見的暴力作用形式有:   肩袖損傷病因是什麼?     ①上臂受暴力直接牽拉,致岡上肌腱損傷。     ②上臂受外力作用突然極度內收,使岡上肌腱受到過度牽拉。     ③腋部在關節盂下方受到自下向上的對沖性損傷,使岡上肌腱受到相對牽拉,並在喙肩穹下受到沖擊而致傷。     ④來自肩部外上方的直接暴力對肱骨上端產生向下的沖擊力,使肩袖受到牽拉而發生損傷。     此外,較少見的損傷有銳器刺傷及火器傷等。     (3)退變因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