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症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除特發性外,分為I型和II型,I型又稱為絕經後骨質疏松,為高轉換型,主要原因為雌性激素缺乏;II型又稱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為低轉換型,由於年齡的老化。骨質疏松症由多種因素所致,它的基本病理機理是骨代謝過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聯出現缺陷,導致人體內的鈣磷代謝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漸減少而引起的臨床症狀。
絕經後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症的診斷,首先需排除其他各種原因所致的繼發性骨質疏松症,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多發性骨髓瘤、骨質軟化症、腎性骨營養不良、兒童的成骨不全、轉移瘤、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
骨質疏松症進行分級診斷:正常為BMD或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個標准差(SD)之內;骨質減少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個標准差;骨質疏松症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准差以上;嚴重骨質疏松症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准差以上並伴有1個或1個以上的脆性骨折。該診斷標准中BMD或BMC可在中軸骨或外周骨骼測定。
德國漢堡埃彭多夫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胃酸分泌過少會削弱人體從食物中攝取鈣的能力,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症。服用葡萄糖酸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這一研究成果解釋了服用抗酸藥物的胃病患者更容易發生骨折的原因。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胃酸過少的情況下服用葡萄糖酸鈣可以避免骨質疏松,因為人體吸收葡萄糖酸鈣的能力與胃酸無關。
研究人員提醒說,目前德國市場銷售的補鈣藥物中,95%以上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但漢堡埃彭多夫醫學院的研究結果表明,碳酸鈣不易被人體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