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預防保健 >> 踝關節扭傷:要“養”更要“治”

踝關節扭傷:要“養”更要“治”

   許多人對踝關節扭傷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這種傷“養兩天就會好”。其實不然,適當的休息雖然必不可少,但並不是系統改善踝關節扭傷的全部。未經正規治療的患者,踝關節再次損傷的可能性是經正規治療患者的3-4倍。因此,只有早期就診,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過度運動引發連鎖損傷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的腳扭了,”其實這就是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是一種最常見的運動損傷。有資料顯示,它占所有運動創傷的20%-40%。踝關節扭傷多為踝關節周圍韌帶的過度牽拉或撕裂,嚴重者可伴有撕脫骨折。統計表明,踝外側扭傷約占踝扭傷總數的85%。一般來說,踝關節內的軟組織受到擠壓撞擊出現軟骨面損傷、滑膜腫脹,就會使踝關節周圍出現腫脹、瘀血。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正確治療,踝關節外側支撐強度就可能出現下降,關節本體感覺減退。這樣,踝關節的不穩定狀態就會加重,踝關節容易再次扭傷,出現疼痛、腫脹、行走不穩等慢性期症狀,並可引起其他關節損傷,出現連鎖反應。   踝關節扭傷:要“養”更要“治”     反復扭傷影響行走功能     那麼,為什麼踝關節比較容易受傷呢?這是因為踝部特殊的結構所致。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在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時(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處跌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均可引起外側或內側韌帶損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或撕脫骨折。如早期治療不當,韌帶過度松弛,可造成踝關節不穩,易引起反復扭傷,甚至關節軟骨損傷,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行走功能。     急性扭傷的患者多表現為踝關節周圍的腫脹和壓痛,踝關節活動受限。韌帶撕裂或骨折發生時,踝關節損傷側或骨折端疼痛、腫脹更為明顯。反復多次損傷的患者,關節囊往往松弛,易繼發軟骨損傷、滑膜炎、骨贅和其他關節面的損傷,出現慢性損傷側或關節內廣泛的疼痛、壓痛、腫脹,穿高跟鞋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時,有不安全感和腿打軟的表現。許多患者為此深受困擾,不得不在踝關節外纏繞厚厚的繃帶和護具以增加安全感。     及時治療注重關節保護     扭傷後首先要及早明確診斷。一般來說踝關節扭傷後,患者常需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折和發現增生的骨贅。核磁共振能清楚地顯示軟骨、韌帶和滑膜的損傷,醫生會結合患者病史和體檢,作出診斷並予以相應的治療。對於急性期的初次損傷患者,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後可采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藥物,並適當休息同時注意保護踝部。若症狀嚴重、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則需進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或創傷性關節炎。     一般來說,慢性損傷的患者保守治療的效果相對較差。由此可見,面對踝關節扭傷,要“養”更要“治”,而改善疼痛和不穩定的症狀就是治療的主要目的。有時可通過手術重建韌帶來改善踝關節的穩定性;同時可以通過微創的踝關節鏡手術來消除滑膜炎、軟骨損傷或游離體等致痛因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