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骨質疏松人們就會想到曬太陽、吃鈣片等。近年來國內外對應用運動療法防治骨質疏松症展開了大規模的研究,研究已經證實運動療法有利於保持骨骼生理強度,是預防骨質疏松最好的方法。
肌肉是部神奇的“引擎”。它能讓我們從輕輕眨眼到微笑,從走路到蹦跳,甚至爬上陡峭的巖石。近日,國內研究發現,豐富的肌肉群不僅能起到保護骨骼的作用,還能降低早亡風險。
擁有肌肉更長壽
肌肉享有“生命發動機”的稱號。美國《赫芬頓郵報》為此載文刊登了幾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人體肌肉組織占人體體重的35%~40%。成年人擁有的骨骼肌大約有650塊。即使沒有太多的活動,肌肉消耗的熱量也比脂肪消耗的熱量多。
另外,根據測量標准的不同,人體任何一塊肌肉都可能摘得“最強肌肉”的桂冠。比如,小腿是人體力量最強的肌肉,嚼肌(也稱颚肌)是承受最大壓力的肌肉,臀大肌則是人體體積最大的肌肉。
擁有適量的肌肉是身體的保障。肌肉是力量的來源,所有的運動都需要靠肌肉收縮來完成,肌肉對身體代謝、骨骼保護等都有重要意義。
比如,人到老年更容易跌倒骨折,是因為肌肉體積變小,身體協調性變差,手腳不靈活。
人體的每片肌肉群都有相對應的關節,哪片肌肉的面積小,所對應的關節就更容易出現損害。例如,大腿肌肉對膝關節起保護作用。如果經常坐著、蹲著,大腿內側肌肉體積變小,就易出現膝關節痛。
另外,肌肉衰弱還會累及心髒,成為誘發心血管病的“幫凶”;人體基礎代謝率降低,易形成肥胖。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一項研究則發現,如果老年人擁有較多肌肉,他們的早亡風險就會降低。這是因為增長肌肉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患上代謝類疾病的風險。
鍛煉肌肉因人而異
無論男女老少,身體中都需要包含一定比例的肌肉。調查發現,年齡增加對人體肌肉的影響特別明顯。在20~40歲之間,肌肉變化不大,到了50歲,肌肉量就開始快速走下坡路,男性大約減少1/3,女性減少約一半。同時肌肉力量也開始衰退。
美國《健身》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長肌肉比掉肌肉更容易。接受兩個月舉重訓練的健身新手,其肌肉力量可增強47%。訓練停止兩個月之後,其肌肉力量只下降23%。這表明只要堅持科學的鍛煉,就能擁有合適的肌肉。
男孩18歲後再練肌肉。很多青春期的年輕人都想練出大塊肌肉。但苟波提醒,肌肉訓練一般都是無氧運動,運動負荷、強度很大,而這一階段的青少年處於生長發育期,如果過度做這種運動,不但會影響骨骼生長,甚至會導致骨骼畸形。建議未滿18歲最好不要急於練出肌肉塊,多做一些提高耐力的運動,對生長發育、強身健體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中年人重在腰腹部。40歲的男人必須要練肌肉了,否則你身體的狀況會以加速度態勢下滑。苟波指出,對男人來說,失去肌肉就失去了生命之本。中年人可以針對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別鍛煉,並將腰腹部當成重點對象。
可通過仰臥起坐、俯臥撐、平躺卷腹等動作,練習腹肌和腰肌;通過舉啞鈴、引體向上等練習上肢的肱二頭肌、三角肌、胸大肌等,可防止臂力的丟失;通過負重深蹲等動作,可以練習下肢的股二頭肌和股四頭肌。以每周3次,每次進行8~10組力量運動為宜。每天散步,快走30分鐘,同樣有益健康。
老年人練練腿。“人老先老腿”,老年人應格外留心腿部的鍛煉。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研究室教授陸一帆說,老年人也應通過多種鍛煉提高肌肉重量,改善身體成分。老人鍛煉肌肉應偏重小負荷的力量訓練,比如練上肢可以舉槓鈴,練下肢可以做半蹲。如果覺得半蹲吃力,還可以坐著練習伸彎小腿,鍛煉膝部和腿部肌肉。鍛煉不要過量,可以連續做15次,每次3~4組,兩組間休息三五分鐘,以身體能承受為度。
男女鍛煉重點不同。陸一帆說,在練肌肉的訓練方法上,男女是沒區別的,但運動量應有所區別。一般情況下,男性對臂部、胸部和腿部肌肉的要求較高,可多做一些推舉槓鈴的動作,背著槓鈴做下蹲,可以有效鍛煉腿部和腰腹肌肉,平躺舉槓鈴可以鍛煉臂部肌肉。
女性對曲線要求較高,表現在胸部、腰部和臀部。女性比較適合用小重量的啞鈴,做一些推舉、轉體等動作,效果也很明顯。建議剛開始時,以中等運動量為宜,抬舉啞鈴、槓鈴應隔天做1次,1次舉12~15次,每次做3組,運動時間在1.5小時之內,女性可根據體力減少運動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鍛煉後,可將鍛煉重點放在大肌肉群上,堅持半年到一年,體形就會有顯著變化。
要提醒的是,瘦人最好少參加長跑、踢足球等耐力運動,因為消耗大量熱量,只會越練越瘦。
肌肉還能在睡眠中增長。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表示,深睡眠階段全身肌肉放松,肌肉中血流量增加,肌肉生長激素釋放,肌肉組織生長並完成自我修復,建議成人每晚睡夠7~9小時。如果睡眠不足,鍛煉再刻苦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