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網球肘、關節炎……這些疾病都反映了一個共同問題———關節病。作為骨骼之間的連接點,一旦關節出了問題,人的行動力就會受限,久之人就垮了。
關節就像一條大壩
全國膝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委員王振虎教授將關節形象地比喻成人體的軸承,可幫助人體靈活地完成各種動作。關節活動能力有差異,比如肩關節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可扭轉360度,而膝關節和踝關節外翻過猛就容易造成損傷。關節像骨骼間的潤滑劑和減震器,使人在運動時更順暢,在遭受外力時減輕沖擊力,保護骨骼和其他器官。
王建華說,關節在23歲左右發育成熟,如果保護不當,大約30歲後就開始逐漸磨損。膝關節和踝關節是受力最大的兩個關節,不僅要承載體重,還要在跑跳時起到減震、緩沖等作用,也最容易受到傷害。研究顯示,深蹲時膝關節要承受相當於體重4~8倍的力量;跑跳時承受的壓力可達體重的20倍。可以說,它就像一條大壩,替身體阻擋著各種外來沖擊。
航空總醫院足踝康復治療中心主任王建華說,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主要是關節老化導致的,常在晨起或關節長時間保持某一位置後發作,活動後疼痛減輕,但活動過多可能加重。此外,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比較常見。王振虎特別提醒說,老百姓常說的關節“發炎”,其實並非大家普遍理解的“炎症”,不需要吃“消炎藥”治療。骨關節炎其實是一種關節老化、蛻變、磨損加重而引起的病理現象,常見危險因素是肥胖、過度體力勞動或鍛煉等,而不是感染。但無論哪種關節病,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都屬於高危人群。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逐漸停止,骨量加速流失,關節更易受到影響。
關節受罪,禍首是誰?
多項調查顯示,關節不好的情況在我國越來越多。王建華還指出,門診接待的關節病患者越來越年輕,與人們對關節的愛護不夠以及錯誤的養護方式有關。
鍛煉過度。很多老年人喜歡通過爬山、爬樓梯來鍛煉身體,在王建華的病號裡,不乏每天凌晨五點就起床去爬香山的老人。然而,65歲以後關節退行性變化嚴重,天天走十幾公裡或無節制跑步、爬山,都會加重膝蓋的損耗。王振虎提醒說,公園裡有不少老人玩抽陀螺、甩鞭子,這些運動很容易損傷肩袖關節;年輕人愛打籃球、踢足球是好事,但也要在運動中保護好自己的膝蓋;一些健身愛好者認為練深蹲可以強健下肢肌肉關節,這是錯誤的。
不給關節保暖。短裙、熱褲固然好看,但在寒冷的秋冬季,只穿打底褲或將膝蓋、腳踝、肩膀裸露在外,會加重關節損傷。由於關節沒有脂肪來保護,得不到充足的熱量供應,關節處的溫度會比其他部位低,因此關節更怕冷。王建華說,北方天冷,南方潮濕,因此冬季人人都要保護好關節。
磨骨刺止疼。公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些老人在拼命活動膝關節和踝關節,這就是民間流傳的“磨骨刺”療法。有些人認為,骨刺引起的疼痛是因為骨頭裡有根“刺”扎的,不停活動關節,把刺磨平就好了。但事實上,骨刺也是關節退行性病變的一種,過度活動關節只會加重老化,讓疼痛變本加厲。
受傷後不注意保護。年輕時關節受過傷的人,更要注意保護關節,否則關節退行性病變會來得更早。王建華解釋說,這就像一輛汽車,本來能開15年,但如果被撞了還不去保養,可能開10年就報廢了。有的年輕人運動一段時間後,膝蓋、腳踝等部位會疼痛,這不一定是關節炎,也可能是半月板、韌帶損傷,要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
保護關節不能等
保護關節要從年輕時開始,運動最為重要,可以增強肌肉力量,穩定關節。現代人在室內的時間遠比室外多,運動少,又曬不到太陽,導致普遍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能促進骨骼生長,對維持關節強度有重要意義。年輕人每周進行3次不少於30分鐘的中等強度鍛煉必不可少;冬季要重點給關節保暖,別為了美麗而放棄健康。
中老年人的骨關節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因此要以養護為主,加以適度鍛煉,可選擇健步走、慢跑、打太極拳等,最好別爬山、爬樓梯、打球;老年人還可進行股四頭肌鍛煉:平躺,伸直雙腿,輪流抬起,每次抬腿時保持3~5秒,每組15~20個,做2~3組。多吃豆制品,外出曬曬太陽,能為“骨量銀行”充值。女性更年期後骨量流失嚴重,可在醫生的建議下嘗試激素療法。
患有退行性關節病的人平時少活動,避免勞累、著涼,不要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如果有骨刺,可征求醫生意見,看是否需要通過關節鏡將骨刺磨除,不要擅自“磨骨刺”。 “運動達人”更要愛護脆弱的關節,運動時佩戴護膝、護踝、護肘等護具,做好熱身運動。一旦出現關節不適,最好停止運動。受過傷的人,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力量減弱,傷愈後更要養護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