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整體成分是什麼呢?它包括有骨纖維、骨細胞與礦物質。骨骼中,礦物質約占骨重量的60%,而礦物質中的主要成分是鈣。所以如果發生了骨質疏松症,骨的整體成分減少了,鈣的成分也必然減少。
鈣在成人中每天需要量為1000~1200毫克,口服補充後經過腸道吸收,部分存在於血液中,部分補充進入骨與骨鈣交換。如果因某些原因導致補充入骨的鈣減少或交換出的鈣過多,就會出現骨質疏松症。
那麼,是不是給予足量的鈣物質補充,就可以預防或治療骨質疏松?
答案是否定的。原來鈣雖然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但鈣不會自動從血液中沉積或轉移到骨骼中,是需要在某些物質的調節下才能發揮作用。這些物質包括活性維生素D、降鈣素、甲狀旁腺激素、性激素等。這些激素又受陽光、運動、多種生理情況及多種疾病的影響,同時這些激素也相互影響。如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形成,甲狀旁腺激素可以促進維生素D活化,活性維生素D才能促進人體從腸道吸收鈣,促進腎小管吸收鈣;而降鈣素則促進進入血液的鈣離子進入骨骼。而進入骨骼的鈣離子要沉積下來必須讓骨纖維存在,骨纖維多少又受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平衡的影響。如成骨細胞活性大於破骨細胞活性,則有利於骨纖維的形成。反之則減少骨纖維的形成。降鈣素、適量的甲狀旁腺激素則促進成骨細胞活性,過量的甲狀旁腺激素則促進破骨細胞的活性。年齡因素也可影響二者的平衡,隨著年齡的增加,成骨細胞活性會逐漸降低,因此老年人易發生骨質疏松。腎髒疾病、腫瘤等因素也可影響到骨質的質量而發生骨質疏松。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症與鈣減少有關,但單純補充鈣並不能預防或治療骨質疏松症。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症方法是:在補鈣的同時要注意多曬太陽,適量運動,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保持人體的內分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