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手術治療 >> 關節內骨折復位(針刀)

關節內骨折復位(針刀)

   關節內骨折的復位問題,一直是中西醫常規治療方法棘手的問題,通常骨科都是采用金屬內固定和骨片摘除法進行治療,此種治療對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必須進行切開,縫合後的瘢痕組織或骨質缺損大多數影響關節的功能,造成關節功能障礙。中醫用正骨手法進行閉合性的復位,骨折片的背面大多朝向關節腔,手法的作用力很難左右骨折片的移動,所以很難達到復位的目的,更難做到解剖對位,而最後造成關節功能障礙,無法挽回。因為人體的骨關節相似於一個軸承,它要求關節內面必須光滑,如有一點不平,這個軸承就不能轉動或轉動受到障礙,所以關節內骨折的復位必須要求解剖對位,才能保證關節的功能不受障礙。過去的傳統方法都難以達到這種要求,因此關節內骨折治療後的後遺症、並發症達到90%以上。   關節內骨折復位(針刀)     針刀對關節內骨折進行復位,聽起來不可思議,其實一說出來大家也會感到很簡單。深入的科學研究導致實際操作技術的簡單化,這是科學發展的重要規律。也就是說簡單的操作技術是來源於深厚的科學知識基礎上的,針刀醫學對關節內骨折的深入研究,依據於閉合性手術的理論,以及該病的特殊位置和治療要求,和關節的生理特點、病理特點、力學狀態,才設定了這種操作簡單而又能達到最佳效果的針刀對關節內骨折的復位方法。它的具體操作是:     通過X線拍片及其他影像學手段,對骨折情況有了精確了解和定位之後,將針刀刺入骨折片背面的中間或一側的皮下,然後讓助手用骨科錘輕擊針刀柄的頂部,使針刀定在骨折片上,此時醫生手握針刀,讓骨折片按治療的目的移動(此時骨折片就象握在醫生手裡一樣,可以在關節的皮下向不同方向和位置自如地移動),當骨折片基本解剖對位時,被動地讓患肢完成各種關節功能活動,直至沒有障礙為止(此種活動是協助針刀完全達到解剖對位,關節面內將沒有任何凹凸不平的情況存在,如有存在,關節將不能完成各種功能活動),此時將骨折片固定,讓助手再用骨科錘輕擊針刀柄的頂部,讓針刀刺入骨折片對面的骨質裡,然後在骨折片的背面,再釘入兩支針刀,此兩支針刀和原來的針刀形成一個三角形,使骨折片在任何方向都不能移動。在針刀固定完畢後,用酒精棉球包繞針刀露在皮膚外的部分,然後用紗布、繃帶在關節周圍連同針刀一起包扎即可。     根據不同關節的特點,在3~5周拆除包扎,拔除針刀,在針刀固定期內,患肢不可作自主負重活動,但每天患肢要作不負重狀態下的輕輕被動活動2~3次。在拆除針刀固定後,必須在針孔上覆蓋無菌紗布或創可貼3~5天,然後就可以開始自主的、輕輕的功能鍛煉(切忌負重或用力過猛活動),直至康復為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